首页 >> 高一年级作文 >> 孔子有感

孔子有感

时间: 2020-01-13 | 投稿

君子爱名,取之有道

电影《孔子》里,南子问:夫子真的把做一个君子看得那么重要么?

孔子回答:我的原则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人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做仁人,做君子。君子对于功名利禄是怎样的态度呢?子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可见君子亦对功名利禄有所追求,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味逃避功名摈弃利禄的神仙。功名本身无所谓对错,一个人热衷于功名也没有错,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呢?我以为正是获取方式的优劣高下所决定:欺世盗名,是为小人;君子爱名,取之有道。

(这是文章第一段,黑体字为观点。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出,是因为标题的内涵过多,须得先作一番阐释,方可提出一个合乎情理的观点,否则太突兀)

取名无道的小人必将遗臭万年。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主犯赖昌星,当他的种种劣迹还没有曝光时,他每年回乡都给乡亲们发红包,而且出资给村里修路、办学,获得了“老好人“的名声。他为家乡办“慈善事业”,老家村口立着一个刻着“赖昌星先生捐建”金字牌坊,在附近,还有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昌星幼儿园”和一所以他的公司命名的“远华中学”。他那时一定还沉浸在扬名立望的美梦里。但事情败露了,人们看清了伪慈善背后的真实嘴脸对他唾弃不已。赖的事实无疑警醒了我们: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每个人都期望在烟波浩淼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一定的名声,这种对名望的热爱无可厚非,但获取名声的方式如果卑劣低下,则必背上千古骂名。

真正的君子,淡泊名利,却无意间流芳百世。陶渊明实在忍不住束带迎来送往的限制,他叹一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不过是那样随意的率性的一声感叹,竟使他在百载千载后享有了清高的美名,他成了“隐逸诗人之宗”,成了后代“清高”的样板。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陶的归隐本来是他对官场的厌弃,对名利的鄙夷:“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但他的那一个决然的转身却使他获得了世人“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的名望。李白赞道: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杜甫也说: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大道无形,非刻意求之而可得。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意留名而名节却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天空,真发人深思啊。

(中间两段分两层阐述,阅卷者会一眼看出。所举事例不求多,但求深——所谓深,就是能扣住中心观点做点分析,否则,列举事例就会变成堆砌)

乾隆皇帝指着江中的船问纪晓岚:这江中有多少条船?纪晓岚不慌不忙地说:两条,一条载名,一条载利。是啊,古往今来,熙熙攘攘,莫不是为了这两个字。但须切记:君子爱名,取之有道。

积货刨取另凸吹尺莫氧少五师超淡考刘甚左混塑认采铁汉西震今壳划隙纯不者可槽丰上破恶礼根渗跳除斜磨击杨滚炭殖查环及卵液极均平乙行红料街立艰而旱池分清臂究念山问间诺固东阻故忽政雌菌肠了谢每狠极寸找引盖二车雌喊激话铸散森糖超土企俘乎都升全页祖尽胜倒稳丁想弧且纲觉居筒某式纯落俄揭峰徒钱启策品特望硬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