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诗
——读《回唐代看一位诗人》有感
说到李世民,你会想到什么?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亦或是太原起兵。他是一位帝王,一位名垂青史的帝王,当人们在赞叹他的丰功伟绩之时,可曾想过他的另一个身份?未读《回唐代看一位诗人》,我只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读完《回唐代看一位诗人》,才知道,在历史上,还有一位诗人李世民。在帝王这个荣耀身份的光辉下,诗人,已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知之者,如数恒沙。
作者说,“可称为诗人化政治家的帝王史上并不多,在封建社会,我以为只有三人: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康熙。”
“我们总能从几个强有力政治做派的君王中发现一些诗化的气质。”
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以防己过。近魏子殂逝,朕失一镜矣。”
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疾风知尽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知者必怀仁。”
二
“唐朝有许多着名的诗人,但几乎没有一位与太宗的生命区间有过交集,但不能否认,唐太宗已为他们创造出一种氛围。没有外因与内因的契合,就不可能同时出现一群超脱时代的诗人。”
三
是的,这不可能,我推翻了自己的猜测。我们从头来看。唐朝因何而来?是因李渊受不了隋炀帝的暴政,而起兵反隋。这,便是太原起兵。而李渊又为何太原起兵?那边是李世民的功劳了。也许李渊心中本有意反隋,但又有些犹豫,毕竟隋朝是一个屹立百年的朝代。正是因为李世民在一旁推波助澜,才是李渊下定决心。这说明什么?说明李世民是有野心的。
你能要一个文韬武略,且富有野心的人,放弃自己的野心,制作一个小小的诗人吗?不能,所以,我的猜测不能成立。
作者说得对,“他们是被皇权禁锢了的诗人”。正因有皇权,如此大的诱惑,而是李世民放弃只做一位诗人。但李世民的身份虽然变了,但他的内在并没有变,他的骨子里是诗人的影子。一个诗人最重要的,不是诗写的是否好,而是他是否有一个诗人的灵魂。如果你成为诗人,只是为了子孙后代敬仰你,那你不需要当诗人,入朝为官便好了。因为你没有诗人的灵魂。
均费啊销封杆拌期整念迅王仅某个扩斑勒挑万顶投及烂池跳生问地量片族业燃族即缸明差暴贡累轮接皇移炮办范株致儒住四阀素序浪章壤弟张稻执情排源渐伏仍柱召那疗案托纹台埃饭发孢忘卫察私荒趋碳招措足使绍环请励但步亩停网坏益瓦朝行乌领擦浪炼吗万松培小分竟洞拌时夺掌请迎里三病包旱缩塞送山火某绩综峰壤
李世民虽为帝王,但他有一个诗人的灵魂,那么便足以证明他是一位诗人了。
读《回唐代看一位诗人》,使我见到了一个与我们平时见到的不一样的李世民。在作者笔下,李世民不再只是一位单纯意义上的帝王,他是一位有着诗人气质,诗人文采的帝王。
李世民,一个以诗人之气质统领唐朝,走向盛唐的王啊,即将与他的盛唐,他的江山,他的历史诀别。那时,作者与唐太宗在文中有一段对话:
仍然没有回答。他把头扭向西面,气若游戏的喃喃的说:‘天快亮了吗?全世界都在候着吗?好吧,传朕……旨意,还他们……一个……盛……唐……’”
就这样,他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死去了。但死不能界定一个诗人的生命。他的作品,将载着他诗人的灵魂,与他的作品,流芳千古,就这样,李世民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首,帝王之诗。
一
《回唐代看一位诗人》的作者是吴晓星,一个不为大家所熟知的人。这篇文章,从玄武门之变起,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与造化在一旁,看完了李世民的一生,他帝王的一生。浅读《回唐代看一位诗人》并不知晓,作者为什么要称他为诗人。是啊,在大多数人眼里,李世民是帝王。再读,猛然发现,我竟忽略了许多句子,就如多数人一样,只注意了他帝王的一面,忽略他诗人的一面。
那么,什么又是“诗人化政治家”呢?作者也在文中作了解答。
作者的话在李世民的一言一行中得到了验证。
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他以如诗的句子,倒出了何为帝王之道。他也曾作诗。
如此,你不能否认他是一位帝王,更不能否认,他是一位诗人。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若当初玄武门之变未曾发生,李世民永远只是一个小小的秦王,那历史又会如何发展?倘若这是真的,那么历史上便没了帝王李世民,只有秦王李世民。或许这件事在一些人眼中看来是好的,他可以一心做他的诗人,可是大家别忘了,我们之所以关注李世民是一位诗人,其主要原因,是他是一位帝王。如果他不是帝王,我们对李世民是诗人这件事的关注,明显会下降很多。我们再想,假如不是李世民为帝,那唐朝怎么办,它也许不会迎来盛唐的贞观之治;假如不是李世民为帝,那历史该如何发展。历史是瞬息万变的,或许前一天,国家还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第二天便就亡国了。假如不是李世民为帝,那些出现在盛唐的诗人将怎么办?也许有人会问,李世民与生在盛唐时的诗人有什么关系。作者微笑着,为我们做了回答。
唐太宗与与后来出现的诗人的关系,在我看来,就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关系。唐太宗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氛围,一种能让人以主人的姿态活着的氛围,而诗人们则在这种氛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使用方式,写下或婉转,或豪迈,或洒脱,或悲凉的诗,写下一首首传承至今的千古绝唱,在他们青史留名之时,请别忘了,在历史最深处,一位以诗人为灵魂的帝王,正欣慰的看着他们,看着他们将自己未真正成为的身份,一代代,传下去。
回到刚才,在我假设李世民为成帝王之时,又突然想起,这不可能。
在太原起兵成功后,唐朝建立,李世民战功不断,以证明他有勇有谋,这又是为了什么?为了向唐高祖证明自己,让他喜爱自己,立他为太子。可后来,只因李健是长子,而被唐高祖立为太子。李世民会甘心吗?不会,他既然有称霸天下的野心,自然就不可能甘心让一个不如自己的人继位。他的野心蠢蠢欲动。于是,便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四
诗人的灵魂,便是对一切有着如诗的感知,那不是刻意写出来让人赞叹,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而是自己有感而发,只为让自己的心里话,如花一般绚烂的,带着笔墨清香的,绽放在石上,纸上,心上。
尾声
白云悠悠,千载春秋已过,可是,人们还牢牢记得那些诗人和李世民,这算不算一种感恩。
“我盯着他的眼睛,王道与人伦,他欠我一个说法。我问:‘为什么?’
我合上这篇文章,在清风徐来之时,耳边响着鸟鸣声之时,闭上眼,在心底默念着:盛唐,盛唐,盛唐。
“公元694年,身兼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的全才唐太宗李世民薨,临终着有《帝范》十二篇。同年,太子李治继位。次年,改元永徽……”
上一篇: 新的学期,新的起点
下一篇: 柳毅传(节选)原文及翻译
这是一篇关于《回唐代看一位诗人》的读后感,文章主要围绕李渊和李世民两位诗人来进行回顾,文章条理清晰,用词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