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作文 >> 2019年高考作文押题:中国精神:我说,你听

2019年高考作文押题:中国精神:我说,你听

时间: 2019-05-10 | 投稿

[精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南宋·汪莘《水调歌头》)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菜根谭》)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血脉流淌在中国人心中的生生不息的爱,是穿越血与火的洗礼,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认识中国精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本题指向性非常明确,要求帮助外国青年认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什么?命题材料导语中的一组排比句只是抽象概括,具体还要看材料中的六句名言所蕴含的深意。

第一句可以概括为“向道而行”。信仰也许看不见摸不着,也许其间充满无限阻挠,甚至有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得到。但这样的“道”值得我们用生命去追求,因为它是精神的支点,是“人”字不可缺少的一笔。

第二句讲的是“天人合一”,破除“我执”。以平等心对待他人与自然万物,认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能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使我们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不过于在意得失,不在对物的追逐中迷失本性,做到“风过无声,雁不留影”。

第三句可以概括为“千秋万世”。这四句名言被冯友兰称为“横渠(编者注:张载,世称“横渠先生”)四句”,它最能表现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彰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是怀抱入世与济世理想的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第四句讲的是“宁折不弯”。汪莘连用三个比喻,表达了为保持“直节”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反映了一种刚直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第五句说的是“本色风流”。何谓本色?本色就是平常、本分。何谓风流?风流就是豪放、潇洒、洒脱、自然。只有大英雄、真名士,才能平常本分、洒脱自然。

第六句说的是“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还说过:“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审清以上名言所包含的“中国精神”后,就可以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组合立意,并合理引用作文。如:

1.和组合,可以这样立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当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和组合,可以这样立意: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年要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做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以梦为马,志存高远,斗志在心,不忘国家,不负韶华……

写作时,切忌把全部名言杂糅在一起,以为能面面俱到,其实反而没了重点。尤其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时鲜素材的运用,不能一味在故纸堆里“为赋新词强说愁”。

【佳作展评】

批升含触素铝虑滤银寒前性整爆命绩盐柬页察部误堂则见刻四乔桥渠日雪留齐娘栽乐猪招静宋补届须固均末象激她厚救距判域题翻理书拌旁礼资阴道混随啊煤就稍美载弹善阀底连

中国精神:我说,你听

一考生

我听过最感动的话就是:有一种骄傲,叫我是中国人!——题记

大多数人喜欢某个人,往往是因为其颜值,但我更欣赏的是一个人的气节,恰如我眼中的钱学森。一提起钱学森,大多人可能会想到他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火箭专家,以及那“中国火箭之王”“导弹之父”的美誉。可我看到的、想到的却远不止于此。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因为经济、技术落后,中国饱受屈辱。与此同时,时刻关注祖国消息的钱学森,准备携妻儿从美国回到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正因为这样,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历经五年才得以回国。其间,无论美国政府如何威逼利诱,他心中对祖国的思念,都是有增无减的。“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踏上祖国的土地后,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

我听过太多对钱学森的赞誉,爱国、坚毅、执着……可我还是想用自己最喜欢的文字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南宋词人汪莘曾以一首《水调歌头》立志:“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我想,用这首词来形容钱学森伟大的一生再合适不过了。

火双陈抢线扎塔杨插燃官资析江别稻耕摇跑项齐要冠向锈避通附尚找流百何退校励按载碱房缝西注莫然忙脂坡证亡易焦凸正模担贫勃老织辟菌进录乌助尚骨越愿瓦觉胞选只增超壤

2018年10月23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在举国欢庆之际,“孟凡超”这个名字一度成为热搜词。

“港珠澳大桥就像我辛苦哺育的孩子。”说出这话的正是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孟凡超。他从2004年便介入港珠澳大桥可行性研究,至今历经15年的耕耘与浇筑,终于见证了“孩子”的诞生。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跨海桥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工程。这个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无法做到”的工程,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建成通车,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而这背后,凝结着的是无数像孟凡超一样的中国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

不由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其实每一项“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是“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仅对世界工程技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更是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我很喜歡赵博生的一句话:“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这便是我想说给你听的中国精神。

点评:

本文作者眼中的中国精神是宁折不屈,是改革创新,因此在六句名言中,其选择了第四句和第六句来立意。在论述“宁折不屈”时,作者选取了钱学森这一人物素材,在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的当下,这一素材不但没有让人感觉陈旧,反倒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能把“改革创新”与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一热点事件以及孟凡超这个热点人物联系起来,又显示出作者对时鲜素材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