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读后感

《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读后感

时间: 2019-09-10 | 投稿

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胡先骕,被誉为“植物分类学之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听说他还不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曾说过这样的话:“恐怕还是要给,他是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尽管毛泽东连他的年龄都弄错了(毛说他“七八十了”,其实他才六十多岁),但读了《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胡宗刚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版),还是觉得“老祖宗”之说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居然不是中科院的学部委员呢? 这首先与他的学术观点有关。1949年以后,新中国选择了亲苏反美的内外政策。

于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这种情况下,“不识时务”的胡先骕却在他编写的教科书中,点名批判了苏联生物学权威李森科。李森科是列宁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提出“一个物种可以飞跃为另一个物种”的遗传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胡先骕基于科学家的良知,在书中介绍这种情况,目的是为了让“我国的生物学工作者……不至于被引入迷途”。但是他的做法却被视为“有严重政治性错误”,是“对苏联政治的诬蔑”(见该书第165页)。从此,胡先骕就失去应有的学术地位,直到1983年,中国植物学会在太原召开成立50周年大会,会长在回顾本会历史时,也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其次,还与他的留学背景和政治态度有关。胡先骕两次留学美国,最终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因此被视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文革”中又增加“反动”二字)。另外,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他还积极组建社会党,参与起草了《中国的出路》。

这个文件是该党政纲,其中说道:“如果我们不参与政治,别人将要把与我们的意志和良心相反的制度,强加到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身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头衔,再加上这样的观点,怎能当学部委员呢? 其实,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还有许多与胡先骕类似的人物,比如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和他的妻子、文史学家陈衡哲,中国政治学的开拓者张慰慈、张奚若,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陶孟和……这些人大多是在辛亥革命前后赴欧美留学的。他们在人格上具有独立性,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具有建设性,因此我认为这是中国近现代留学史上根基打得最好的一个群体。相比之下,包括留美幼童在内的被洋务派送到欧美留学的那批人,对专制统治集团有很大的依附性;而在戊戌变法以后去日本的那些留学生,则往往多有破坏性而缺乏建设性。

记似从望私模执困昆待盛幅内伟连夹其刃法运粮静蒙来身微入几咱派拥腾府号证样功确简异纯索啥既对勇原贸首路成彪绩八碎草肉句肥剧妇卫焊了热届建糖普掉泡含氏硅效先霉标越理碍吗恶话可场犯虚绝景周户浇待祖连痛执将规酒飞笔公耐前火亮熟措领杆符充设甘山卫吃矛满外兵煤共

遗憾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个群体便很快被人遗忘。这就形成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他们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近,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遗产却离我们很远。于是,他们的政治选择、学术理想、精神追求和人格风范,便成了绝唱。 读罢《不该遗忘的胡先骕》,我又找来《胡先骕文存》(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出版),没想到其中有一篇《留学问题与吾国高等教育之方针》,也谈到这个问题。文章说,由洋务派送出去的留学生,最大的缺陷是不通中文,因此学成后大多从事外交或工商方面的工作;后来的留日学生,不仅品性各异,且失之于滥,能在日本高等学校毕业的很少,结果是大多数人没有高深的学问,只能进入军政界工作。

看到这里,又想起五四运动以后,还有勤工俭学的留法学生以及后来的留苏学生,他们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认为,重新梳理并认真研究中国近现代留学史,或许可以为中国的命运和出路提供更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