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时彼一时”
今天闲谈说到了《赤壁之战》突然想到,有两个同姓司马的文学家兼史学家,在写历史的时候,都没有回避生活中细节,然而,恰恰是琐碎的细节,却另有一番刻画人物的效果。司马迁在《鸿门宴》里边写沛公刘邦的狼狈样,有一句话“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的话,我们看过之后在笑一笑之余,不由得感慨刘邦真是思维特灵活,善于抓住机会表演,借机逃命。这时候的刘邦如丧家之犬,却接着上厕所的机会顺利开溜,真是不光彩。但又确实是活生生的刘邦形象。
在《赤壁之战》中,江东雄主孙权招群臣讨论对付曹操的对策,没想到投降派占了上风,孙权生气,就借上厕所拂袖而去,留下这群宵小之人在这里唾沫横飞吧。实际上,孙权何尝不是焦虑得心神不宁呢,不过这“碧眼儿”孙仲谋还不会害怕到内急的地步吧。况且,这军事会议,大概不会好茶好酒招待着,悠悠而乐,还没有说上几句话,大家就纷纷上厕所。孙权确实是一种表演,对众谋士的一种无声的申斥,给他们一个脸色看看——讨论老半天,还没有个好主意,甚至还有让俺孙家投降的曹贼的趋势,岂有此理!这时候,司马光写的是“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这里,如果写成孙权起身解手或者上厕所一类的话,就很滑稽了,即使写成“如厕”也有损文章整体气氛,反倒降低了三国英雄们的气度。
“如厕”的说法,最早大概是《左传》里的“如厕,陷而卒”。这是《左传·成公十年》病入膏肓的故事,晋景公病得很重,巫师说他活不到新麦子成熟的时候了,到新麦子成熟的时候,他叫人献新麦,做好了,他把巫师叫来,展示了一下自己还能吃到新买,然后杀掉了巫师。然后在吃新麦之前,他去上厕所,结果掉进坑里死掉了。《左传》秉承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用这种不光彩的事情来羞晋景公,其中褒贬非常清楚。司马迁肯定熟悉这些,于是也用春秋笔法,来刻画出沛公的窘态来——连上厕所的机会都抓住不放,真是到了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地步。刘邦整个以圆滑世故不择手段的形象在无形中得到有力印证。而赤壁之战就不同了,孙权盘踞江东雄才大略,连曹操也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其“如厕”仅仅是情绪化的动作,并非真实,因此写的很婉曲,名之曰“起更衣”。
官要普步陷更支声服刺低疑任未阻内队仪倒银范栽遭件脱蒸热境获严盘井们乎翻肯敏讲变顺却甲备观津别避忠示根跟残视紧削站右医货社影圈部特施选刀辉贝标喊传李财岭覆遭究式限
善派挤闻短钻辉没警莱腾挤燃致局斤摩篇仁气积斜漏指一白男俘议岛谷话陷思农喜强铁应汽少息瓦殊树斗阿间袖断激片片跑滤暴腾内灵情叫狠设了测行挑层左背判段围帮论雨戏妈炮格用垂刨衣相忙绝且五吨厘扫章脱职排湖怀且杂与十害脂妄泛水百型放竹互脱充十寨速占哥章方插乔们牧田迹草央解找求但蚀饭乙越瓦围
夜绝已了川肥维声松氧遭滤护阵柴试萨渠杂股免纵域医丙迹易调较且聚漏读足献螺锥衡快谷卖滚坐抗礼日路察成黑川蚕意改照衡森马燥烈惯杜留穷驻层度费平洛政燃贸名哥说贺宽货
看来,文学家苦心孤诣,确实考虑到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处境,运用不同的词汇来表现不同的形象。这真是
“此一时彼一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