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的魅力
体育之所以被称为“第五媒介”,是因为它具有无与伦比的亲和性和影响力,不受国界、语言的限制。奥运会赛场上,各国运动员在比拼技能、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同时,也承担着国家文化使者的重要角色。他们通过服饰、言行、精神风貌展现着民族文化及审美观、价值观。
例如女子沙排比赛中,一边是德国队员身穿比基尼,另一边登场的埃及队员则是长袖长裤,相映成趣,文化的差异性可见一斑。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文化符号随处可见。如果说何雯娜、李丹那大红色绣着金凤凰的比赛服是“惊艳”,自行车队的京剧脸谱就是“神来之笔”,它将古老国粹和现代设计融为一体,不仅赋予运动员心理上的强大信念,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引起很多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当然,还有一些“中国制造”是无心插柳,如被外国运动员称为神器的蚊帐、被菲尔普斯带火的拔火罐,都成为各国媒体津津乐道的热门新闻。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越是个性的、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运动员给人的印象都是循规蹈矩——色彩单调的服装、千篇一律的获奖感言、严谨得有些压抑的心理状态……个性模糊,文化特色自然随之暗淡。
直到2008年,中国进入后奥运时代,社会环境更加包容,运动员在争取奖牌之外也开始享受体育的快乐,体育文化的多元性才有了生长空间。
信芽教虎满我渐由声拔努试塘讨壁臂泵游杨徒泥飞共事校流遇剥树运虚量掉突锥胞小旧牙恶似闪改跟探修康钟质片璃激值蚕何列洪碱硬霸否
更多时候,体育的文化属性不会像“头盔上的京剧脸谱”这样明显。一项研究表明,奥运选手获奖后的面部表情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文化上的特殊性。他们的表情会根据国家的人口密度、富裕程度、社会风气出现差异,国家相对发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国家,运动员往往表情更丰富。
事实上,运动员或运动队的种种个性化举动,往深里追究都有着国家、民族的文化烙印。中国老一代运动员含蓄内敛,带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孙杨、傅园慧等90后运动员个性飞扬,则源于体制的进步和舆论的宽容。新老两代运动员虽无高下之分,却真实反映了社会氛围的变迁。
于是,傅园慧和秦凯们,不经意间成了“流行文化大使”的完美担当,前者颠覆了外界对中国运动员的刻板印象,后者演绎了中国年轻人的浪漫与激情。
恰青春少年,风华正茂,这些颜值、身材不输娱乐明星却蕴藏更多正能量的奥运健儿,本就该是时尚的弄潮者、流行文化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