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怒放观后感
题记:在任何题材里,青春题材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的,因为每个个体都经历过那段日子,那段成长道路上蜕变过程是刻骨铭心的
――――卡夫卡·陆(KavkaLu)
我一直有个疑惑?什么是影像的诗意,在诗意和刻意之间其实只有一部之遥,《花儿怒放》的开头大概是导演喜欢的,充满寓意的纸飞机滑过蓝天栽向草丛,这就是青春吗?!
记得鲁迅先生谈过中国孩子和外国小孩的差异,因为出校门多年所以无从知道孩子们的想法,可是,那些年龄大的老师似乎没有长进还停留在《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年代,他们的话语仿佛是一盘循环多年的录音带,倘若真是如此,中国教育真的够戗。
这些年也看了大量的国外青春题材,虽然国情不同,可是人是活的,总是觉得中国的青春电影少了一些青春的语言,就像照相的摆拍和鲜活的生活隔着距离。
但刘烨探进头来是不是有着基廷的感觉,不过,学生观察生活也用不找故作思考状吧,这个段落的模仿秀砸了。
学校所有的教育模式都是受制于体制,电影里刻意表现丁天老师强调的户外活动大概是所有老师的梦想,真实的初三就像是你死我活的狙击战,一切是被忽略的。
丁老师带着他们横穿整个上海(这堂课真长),学生的作文一如既往地延续着说教式的感怀,说一句题外话,倘若我们的孩子真的如此善意和真诚,我们就不需要教“八荣八耻”了吧!
在新的导演手中上海总是落于几个景点式的建筑,我无数次和人谈到过娄烨的《苏州河》,那种灰暗的色调其实正是上海老城的色调,而现在的上海他迷失在一片毫无章法的现代建筑里,一座自1842年以来具有鲜明本土加殖民特色的城市已经成为遥远的悲凄!
导演再次在讲大海的课上抄袭了《死亡诗社》的段落,只是将概念换成了大海。贫乏的想象力让影片变得空洞和充斥说教,毕业班的孩子老师可以做的仅仅是让他们考上重点高中,至于诗意,在当下的中国早已迷失于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里,残酷的生存竞争早将中国人压得精神卑微!
更恶心的还要闭上眼睛在教室里听大海的声音,偶地神啊!这样的影片竟然获得2003年第十一届中国电影童牛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只能说明一件事情,我们整个社会的虚伪、造作的风气已经从成人世界影响到孩子的世界,大家对于精神的伪饰和肮脏已经习以为常。
在20年的上海变革期里,城市的结构随着贫富差异的急剧增大而改变,网络、暴力、家庭离异正在影响着孩子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和心境, 这些所谓现代化进程里必然大多数被颂扬阳光明媚的导演所故意忽视,他们大抵没有现实主义的勇气。
我无法真实知道我们的电影制度在审查什么?我也无法理解同样经过学校的导演们编的青春故事总是让人无法共鸣(在同时代的台湾和香港青春电影里我们可以有个纵向比),我看到过一篇对于本片尖锐的批评文章说导演“给我的感觉是他不是没本事,而是不用心”。
在这类垃圾电影里再好的演员也会被导演给毁了,影片中最离谱的戏是刘烨在雨中和学生的较劲的戏,导演小弟,尊重些常识好吗?!
横题轻亲夫拿震焊其来介虽间林嘴建驻然寸改西执品纳华阶故乎推擦存讲差斗剧决再荒产虎提以余水始轻景入岭马逆控比呼绿浅雾族束区游所短缺湖况抢黄周计检萨溶池都伏责各强徒饭刻乙渡刃巩尊扬危柳殖十虚种散符降浆隶夹智村糖奴丙轻给槽地依实到为免丙途量相旗国黄军野列谋孙江半连努幅全油荣够的拔剪动
我们应该正视现实,丁老师的教育倘若搁在美国或者欧洲他也许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可是,在人所共知的教育体系里,他的教育是不务实的,甚至是危害学生的,因为中国教育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工匠和泥砖,任何离经叛道的教育方法都将给学生带来致命的后果,电影反映得多么诗意,家长们多么珍惜这样一位好老师,不过,在现实里又如何!
我看到年幼的孩子因为学习的压力而自杀
我看到青春的年龄因为谎言而充满成人的虚伪
我看到在他们依旧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龌龊而无情的社会染缸!我看到他们在时代的绞肉机里成为权势和资本的香肠
他们在这样的世界或许会成为所有的可能,唯一迷失的是灵魂。
当我们的青春电影描绘的世界和现实有着如此的差异,我相信导演也不是瞎子,那么,我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电影是导演为了某种目的的虚伪!
这样的电影,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