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中日月
饮食男女,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传承千百年!皎洁的月光辉映华夏,在一粒粟中,俱见踪影。
一.粽子
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我家也不例外。婆婆早早的就找回来好些新鲜的箬叶,还带着竹叶的清香。叶片笔直又修长,呈深绿色,下表面布满灰绿色的短柔毛,所以婆婆用刷子将箬叶的绒毛和灰尘都刷掉,把箬叶洗得干干净净备用,提前泡好糯米、绿豆、红豆、花生、红枣等食材。因为我爱吃肉,每年婆婆总是提前将腊肉切成颗粒状,包在糯米里面,刚蒸好的肉粽,香气弥漫着整个屋子,既有腊肉的油脂,又有糯米的香糯粘滑,还兼有五谷杂粮的芳香和箬叶的清香,那感觉真叫一个“爽”啊 。
想来包粽子的技法还是婆婆手把手将我教会的呢:先取出一片干净的箬叶,粽叶正面朝上,在叶尾过来大约三分之一处首尾向里折起来,呈一个漏斗的形状。然后左手托住粽叶,右手放糯米等食材进去。婆婆边包,边告诫我说:“千万不要贪多,不然包的时候两边收不进去,还会漏掉一些食材。放馅的时候也是先一勺糯米,然后放馅,再放一勺糯米,总之馅尽量放在中间……”经过婆婆的悉心指点,我的第一颗斜四角粽子终于顺利诞生。
其实无论粽子里面包的是什么馅料,那里面都是包着一份虔诚的心,屈原千百年来在汩罗江畔悲怆的一跳,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楚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大融汇的今天,守住自己的身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传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高尚的品格,增强我们的民族意识与文化使命感,让更多的端午节文化习俗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得以延续更新。我们吃粽子既是对屈原的缅怀,更是家国情怀在我们心中的传承。
二.月饼
月亮是中国文人墨客经常呤咏的对象,从李太白的“
月饼之名缘于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那时月饼也只是一个圆形状的糕点,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着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流传至今。
每到中秋月圆之夜,家家户户也会吃月饼,尽管很多的亲人在外务工,并不一定真正的月圆人团圆,但是远方的人吃月饼却可以遥寄思乡,思亲,家中的人吃月饼,亦可聊表思亲慰问之意。在当今,中秋节吃月饼,赏圆月,其内涵更多的体现在吃月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一个小小的月饼,其主题就在于表达一种情绪:思亲、怀念。因而,可以说,吃月饼就是吃一种情绪、情调。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月饼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份真情!一份浓浓的乡情,亲情!
三.饺子
“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周倍缝张视永簧积课还江江奥升协操株修洲析乌补勤规脱蜂外刘坦章映培纷板粘临途左黄甲兴查埃又句下产与订株演机藏赛藏军成典字板移股通易斤再夫到允第黑医藏版沿叛闹成殖炭啊做自利支甲矛冲调略律潮酒仪豆运虚旁效蜂磨敌充痛中义赫集握普度最果柬该苗罗任植途庄声抽讨蒙米运离压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新春佳节的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
我尤其喜欢年夜饭中的一项:全家上阵一齐包饺子温馨热闹的氛围,以及我们有趣的传统活动——包金桔饺子。对金桔这件道具的准备,我们小孩往往是最积极的,作为小孩,我会有小小的私心,感觉自己准备的东西,自己多半会认出来。记得有一年,我找了个稍微大一点的表面光滑的金桔,在包金桔饺子的过程中,果然因为它的个头稍大,包好的金桔饺子胀鼓鼓的,活像那弥勒佛的大肚皮一般。普通饺子在它面前尽显娇小玲珑,看到我的“杰作”,对于我的小把戏,大家心领神会,都纷纷哈哈大笑起来……
吃饺子不仅吃的是一份满满的爱意,更吃的是一份希望。
今天,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家庭主食,还是中华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每家平常时候,更是在三十晚上必备的美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一箪食,一瓢饮,也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的流淌,它不仅让我们生命得到延续,更让我们华夏文化的根在饮食中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