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心痕
肥梁与柳担桑友敢析止央木海项户尾液世级出女王衡尽扬九艰暗食够脉刻促们作氧亲刊枯亿送推召绿真森备辉险玉熔励远阀吗车净缸理考悬挤纵缺像织虎然自艰圈落功限时检俄仅舞致幅散伊核广说怀托沈掉映了
第一次读苏轼的《琴诗》时还是懵懂的儿童,自己只是在父亲的督促下摇头晃脑地背诵,“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可我总是不明白,琴声究竟是在琴上还是在指上?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留下一抹深深心痕。
后来上了小学,有了一些文学的积淀、常识的积累,而且,也在严父的督促下考过了小提琴十级,于是,明白了,琴声是琴与指碰撞所产生的美好音乐。琴只有在富有乐感的手指和最优良的.琴弦的配合下才会发出动人的音乐。翻阅文学作品,我明白了许多关于音乐的道理。琴在琵琶女的指间跳动,缓缓诉说着琵琶女的凄婉身世,打动了贬谪的诗人白居易。身世凄惨的琵琶女在十几年漂泊生活中,将重重的心事掩入琵琶语中,日复一日,练就了具有音乐素质的手指,而此时和白居易的知音相遇的场景也许就是一根无形的琴弦,在那个风吹荻花秋瑟瑟的浔阳江畔,一曲千古美妙的乐音就飘逸而出了。
真正明白苏轼的这首诗的内涵,是在读初中以后,阅览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后,逐渐地摸清了琴与指的关系。
美国作家欧·亨利,整天为生活而奔波,事务缠身,无法安心写作,这把琴依然在匣中,未能奏出美妙的琴音。而当他锒铛入狱后,他专注创作,以犯人讲的各种故事作为题材写成小说稿,开始投稿。多次失败后,终于有一家著名杂志的编辑认识到了欧·亨利的才华,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稿子,带着新鲜的生活气息,在读者间广泛流传。在三年的囚禁期间,欧·亨利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成功,来自于他对自己天赋的发现,在苦难中他获得了对生活的敏感,也许这就是他生命之琴最有质感的琴弦,一旦被他热爱文学的手指拨动,一个伟大的作家就横空出世了。
苏轼实在是懂得人心灵的文学大师,他用经典的比喻表现了人生的一大哲理。他把人和物相互配合达到完美境界的哲思通过反问手法阐释得淋漓尽致。谁的生命中没有一个祈求美好的手指呢?但是,这个手指如果没有弹拨到最适合自己的琴弦,你的人生又怎么能发出美妙的乐音呢?于是才有了那么多多才多艺的人发出被埋没的感慨,因为他们空有美好的手指,却找不到可以弹奏的琴弦;于是有了那么多身居富贵之地却一生碌碌无为的豪门公子,因为他们怀抱着精美的琴匣却没有富有乐感的手指。
那一抹心痕,也许永远没有抚平的时候,因为,随着人生道路的曲折深入,我们的手指总会有远离乐感的时候,我们的琴匣总有断裂琴弦总有松动的时候,于是,我们的琴声可能暗哑。不过,没有关系,只要我们有一颗追求生命完美的心,再加上我们不断奋进的行动,我们心灵上空永远会出现最完美的琴声!
啊,那一抹心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