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贵是年少
陡然便听闻了这个消息,又好像是流水似地淌过去了许多年,其实也不过是一别数年,没再去过而已。有人说,人生最贵是年少。
翻附李时示沈核革弧国扫顶季阴增搞刊古块八农误亡举石腾没雨雾霉丙阶岛永给有妈能姆孔四袖订秋井味炉值搞省多题行订状付康厂钱协糖幅党素贫阵膜抵接鱼缸辩侯戏阵更
于我而言,在华外的这几年,便是一笔生命中不可缺失的财富。还记得两年前那个晴光大好的午后,从校门中走出来,一边看着马路两旁被人扔掉的试卷,总觉得那是被尘埃践踏过的少年岁月,也许许多年过去后,又被人小心翼翼地拾起,捧在掌心。大概亦是因为从华外出去后,便经历了一场始料不及的家庭变故,这段父母双全的时光,便格外地令人珍惜。我还能记得初二快马加鞭的学习,每天都是昏天暗地,到了傍晚时候,英语晚读人人都是心不在焉,教室里只有稀稀零零的声音。
窗外却有大片大片泼彩一般的流霞,从淡灰的教学楼顶一直烧到西北角上,漾开的宝石蓝中带着淡淡的酒红,便如一只嵌珐琅的雍瓷长颈细口瓶上描的一本缠枝并蒂莲,又像是少女迷醉的双颊。有时却是满幕的淡紫,梦幻一般地映入眼帘。有那么一个日暮,是生命中为数不多有印象的定格,秋天的黄昏,因为晚饭吃得早,便独自漫步回来。二楼的廊角空荡荡的,只有一个同学站在长廊上,孤伶伶的。天空是蟹壳青,云间染开一片片驼红,淡金的光线漫漫的,从方瓷砖上一格格照过。又是刚刚打扫过,有那种细尘埃浮在半空中。连风把衬衣慢慢撑开的声音,也变得细微可知。
而夏天的夜晚,打了铃,于是连那条由小店通往寝室的小路也变得熙熙攘攘,许多人手上捧着泡面,大声聊天。黑漆漆的路上,只有远远地隔着几盏笔直的路灯。路灯打下的光也很苍白,投出一个清润的圆。这时候倒不如看天空,夜空是一方镶了碎钻的紫葡萄冻,重重叠叠的清凉,无声便要你投照下来。
那时候华外的寝室没有空调,燥热难耐,老师手里的批条很难打,许多人都要炊蒸笼,苦不堪言。后来之所以固执地选择附中,大概也是因为看中了那里的空调。在附中生活了近两年,夏天时总是空调房进出,教室的前后脚都摆了两台立式大空调,到了寝室,又是空调,凉嗖嗖的,老师叮嘱夜里要盖空调被,总是怕我们冻着。回首看去,却觉得不可思议。凉爽之余,也有一丝丝的怅然。仿佛那个在闷热而躁动的教室中,低低响起的听写英语单词声音的日子,就这样一去不回了。
华外的草坪也总是有些印象,因为总是
站着一个挂着值周牌的男老师,仿佛门神一般。食堂内外进进出出,每次都要看他几眼,觉得和上次是不一样的。好友初读华外的时候曾因为踩草坪被狠狠喝骂过一次,铭记于心,连我以后也不敢轻易踩草坪了。到了附中,每次阳光广场上散去,大家三三两两,总是要踩草坪。在教学楼去女生公寓的这边路上,也有一小块草坪,中间是一个微型广场间隔。因为踩得多了,校方索性叫了人来把稀稀零零的草铲去,然后铺上方正的石子路。多少显得有些怪异。大家都觉得自责,却又无从埋怨。我自己也走过一回,于是蓦然想起在华外的日子,把人修得方方正正,有些习惯一旦养成,大概很难忘得掉了。
最喜欢的莫过于华外早上的集中,队伍总是稀稀落落,其实我是天性懒散的人。从前在八中读,那是部队一般的纪律,每个班都必须整整齐齐地跑到操场。其实内心并不喜欢。也许这并不能作为一个好处单单提出,不过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独独爱它的地方,大处一丝不苟,小处则由着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探知的规矩,在学校看来都是极严肃的事情,从未丧失准则。而在吃饭行路的细处,则像一个宽容的长者。如今教我的历史老师曾在一次课上说到,绍兴某中学的上课感受,他见那学校里的学生所有人都穿着一样的校服,配着校徽,清一色的整齐,十分有学习的气氛,大赞。讲台下却一片哗然。自然,那种统一着装而制造出的严肃气氛,十分适用于集体学习。
然而我想这并非是办学的根本目的,一所好的学校不能仅仅用它的名校录取率而判定,如果仅仅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们能够做到认真学习。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枷锁,失去了自主探讨的热情。等将来有一天,终有那么一天,学生们是会长大的,要到这个社会上去闯,他(她)所见的诱惑将会更多,可以穿自己想穿的衣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那种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反射般的学习动机,就消磨得一干二净。而其实,无论学校或者老师,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只在阶段内起到了善意的引导作用
所以我如此喜欢华外,也如此赞同肯定它是一个好学校的唯一动因就在于,它能做到该紧就紧,该松就松。无论如何,它并没有死死抓着录取率这最后一根稻草死死不放,而是更多地,去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