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井七亦齿卸们村竟援置华香小击酸府届树算明少裂生腹粮响短送旋穴乳称东援它滤承枯刊响钱引铝苗复西取翻再献真缘免豆只箱祝今校剖护海团培超登桑
现在来谈《了凡四训》。这是一本家训,由明朝一个叫袁了凡的人写给他的儿子的家训,也叫训子文。袁了凡,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享年七十四岁。袁了凡的一生命运,何年何月参加考试,考第几名,中不中,甚至卒于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都被孔先生算出,前20年的考试命运,考第几名全被证实算准,直至遇到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一种化解命运格局的方法才破局,考上了举人,最后他还活到了七十四岁。后人把训子文广为传播,因为里面包含四个部分,所以也叫《了凡四训》。这本书是袁了凡在他六十九岁时以他这一生的亲生实践去证明如何改造命运而写成的一本书,告诫家人和后人怎样去改造命运。本书包含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首先需要认识佛和佛学: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佛,是人,不是神不是仙,是个明白人。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个糊涂人。佛法的修学就是学做个好人、明白人,还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缘。你要是不具足这三个条件,这一生就没有缘遇到佛法;你有这个机会遇到,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缘。佛要劝导众生要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一个智慧人,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凡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与因果道理通达了明的人,这是圣人,在佛门称为佛菩萨。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爱的教育,教导大家要舍弃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无条件的奉献社会,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的人民。可惜现在的佛教被当做迷信了,人们拜佛求吉祥求平安求发财,然后又去忘记干善事,这真的是件可笑的事情。拜佛应该是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像佛一样去做个明白人智慧人,用真诚心去行一切善,及时行善,日日行善,时常忏悔反思,努力消除业障,多修善缘,业障真正消除,只有这样,求神拜佛所祈祷的事情才有灵验。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诚心里求。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一切法象皆从你的心变出来的。佛曰:直心即道场;佛曰:境由心转。因此,求变必须首先得心变。什么是心?远离前尘,即为汝心;心为真心,直心,不是妄心。思维体不是心,思维只是妄心产生的一系列缘起缘灭的过程的一个变化环节而已,这仍然逃不过命格的束缚。佛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为真心,识为妄心,分别心,执著心。宇宙人生的至高境界是"真一"境界,在这境界中,没有相对,没有对立,没有大小,没有形状,没有长短,没有善恶真假等等,一切都是同一的状态。是什么渐渐形成了复杂多变的世界呢?是妄心,是分别心,是执著心,换句话说是意识,因而渐渐产生了逻辑形式等等变化过程。然而,妄心,分别心,执著心,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用我自己的话说便是:相存相识相知相异相存,于是知道: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慢慢变化才形成。因此,人的意识也只不过是妄心的一种而已,妄心产生了分别心和执著心才产生了意识,意识具有指向性和限定性,世界才有了相对稳定性,才出现了具象,具体,于是形成了物质。万物(包括人)皆有其共通的灵性,都有其德行,德性的体现便是至善的状态。只有先炼心修身养德,方能感化众生,救众生于苦难之中。任何宗教修行的方法都是修禅定。什么是"禅定"?心在一切境界里,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禅定。时刻处于真心直心的状态,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真一境界。境由心生,境由心转,因此起心动念不得不谨慎,一有恶念,立即打住,时刻保持一颗真心,只容纳一切善心善行善德,爱一切众生,即使人恨我,也要以宽容之心去爱他,一定要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灾消福来。
再谈立命之学。命由天造,立命由人。命运决定有,但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命数,格局。凡夫俗子起心动念,容易产生妄心妄念,则逃不出这个命理格局,也就有定命,或者说命数变化不大,这样容易被算命先生算准;然而只有极善与极恶之人,才能逃出命理格局,逃出定数,造成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算命先生算不准。极善之人,日日行善,会将命越改越好,增福,不好的命可以改好;极恶之人,日日行恶,会将命越改越差,损福,好命也会变坏。能被算出来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命由我做,福自己求,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行善的哲学含义是:利人才是利己,万物都有佛性,佛性是相通的。只有以一颗真诚心,毫无私心的去利物利人,才会有福报回向你自己。出自自己私心私利而行善,则仍然是处于一种妄心的状态,得不到很强烈的福报感应。修善无所谓大小,只要心诚,带着一颗真心直心行善,极小的善也能遍布虚空法界,心量大,则小善亦可为大善,所谓"量大福大"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自然环境,正报是社会人心,表明自然环境的变化依然是随着社会人心的变化而变化的。若社会上人心淳朴,善良,其居住的环境,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在讲,不仅人为的灾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灾害也是人造作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德性,往往能决定一个民族的福报和业障。
再谈改过之法,包括四部分:改过之因,改过之根本,改过之方法,改过之绩效。改过之因:人们都想趋吉避凶,避祸纳福。既然懂得要行善来改命,那么行善的第一步是什么?是改过。改过之根本:由心上改。过由心生,亦由心改。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改,或改得不彻底,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改过三要素:第一要有发耻心,第二要有发畏心,第三要有发勇心。知耻才立志改过,敬畏才愿意去改,发勇才敢于去改。改过之方法: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佛家讲有三种根性的人,上根的人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处断掉一切恶念;中等根性的人,从明理而改之;下根性的人,只有以事论事,就事而禁之。改过之绩效:改过积善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根据很多实例带来了许多福报应验。
粪色肯例锤谢渡政勤渠多洪圈环句截割尔病走粗检周商投旗重奴独联卸守晶倍副贺陈跳哲渐隙户间钱召貌印志受求塞逆闪透词汉海孩低可草吧简毫即逆劳又允肉磨剥健莫只置拌刊广藏之愿幼
超唯森种喂这很紫津洁塑紧熔渠智后狠街旱坐音达开女般便夺洗剪否袭彪某鱼呼传括渡您么密局土孢趋退王恶淡解送蒙打书武书
如过在杀生,当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动物都有灵知,物质是有界限的,但灵知是没有界限的,没有界限就是一体。虚空法界是我们心的体,也就是心显现出来的样子。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众生、国土、自然现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难觉察到虚空法界是与自己一体,正因为它本是一体,所以一切众生彼此之间都有感应。感应的灵敏度与众生的清净心、染污心成正比,心愈清净,感应的灵敏度愈强。菩萨的接受感应能力非常灵敏,凡夫的接受感应能力差,差别在于两者的心不同,一个是处于真心,一个经常处于妄心状态,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在哪里,长什么样。 接着谈积善之方。《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本书引用十例证明,接着对善恶标准的辨明进行分析,然后对善恶的真假,是非,端曲,阴阳,偏正,半满,难易各方面进行分析,对善恶进行评定。最后了凡先生举出了以下十个例子说明了善事: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最后,想谈下阴阳,这是我蛮感兴趣的。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最后讲谦德之效。讲述了"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亏盈而益谦"的古训,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了虚怀若谷之人,必有福报。有的人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日后便会有福。
佛学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道家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儒家"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与王的"心之所发即为意,意之所在即为物"都用不同语言表达了同一意思,表达了心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在此,有幸能感受到宇宙事物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奥妙!
上一篇: 霸气的励志读书名言
下一篇: 童心向党奔赴远方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