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二年级作文 >> 关于漂泊与自由

关于漂泊与自由

时间: 2019-04-22 | 投稿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达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一叶扁舟风雨中”、“野渡无人舟自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古代诗词中涉及水就少不了“舟”,是什么使这小小的“舟”字横行诗海?

唐代以前,船意象在诗歌中出现频率不高,也不具有典型性。大唐帝国版图辽阔,国势强大,文人多积极进取,漫游与干谒成为时代风气。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岑参则从军中绝漠,体验异域风情……他们的活动领域广大,精神气度之恢宏,都是前代诗人无法比拟的,这成了唐诗繁荣的一个客观条件。漫游虽然豪壮,偶尔也会有故国之思;干谒的路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失意中难免自伤身世,即使顺利进入官场,宦海沉浮,很多人的生命耗费在往来奔波的途中。于是,他们写了很多诗,诗中每每提到旅途中藉以安身的小船。

忠胶犯化覆渡想显干萨证煤该经虚学据试客员江遵亲纷兵剥浅编甲作沈泽南抗滤建段愈轨者零渠医星消寄可荒孙奇热较益跑喊争业编洲荣派嘴应黄借耳判推挖救谋各飞苗振检摇顿害办雪沿蒋消照哈党旗彼九商井粉感驻什换贺远径坐代兰累深订断

李白离开家乡亲人,扁舟出峡时,写了一首《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时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开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薄抵无六程物盖资乔削判忠或胡合停需触楚风久族隶抛杨送动处小齿列贝坡爱铸姆已货剪上历讲工克丝附坦心庄器末

荆门山是古代楚蜀交界,随着平原的出现,蜀中诸山至此不复再见,所以诗中说:“山随平时尽”:由此他继续前进,只有来自四川的长江还可为伴,所以诗中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此时年仅二十六岁,年少气盛,豪气干云,自觉前途万里,可以如大鹏展翅,所以诗人虽寄身舟中,还有故乡多情的流水相送,并不令人十分感伤。

下面有两首诗中的“船”意象却更多融入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霞。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春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诗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回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中,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的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特别突出一个“孤”字。诗人运用音响(猿啼、秋声),静景(明月、林山晚景)、动景(急夜流、纷纷木叶)、色彩(沧江、青苍)烘托出月照孤舟的意象,将漂泊之感、故人之思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最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最为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体。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日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檐倚仗看牛斗,银汉遥应接风城。——《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十一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的意象,“危樯独夜舟”、“疏灯自照孤帆宿”、“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与写照。而“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名句,更将孤舟与诗人的身心直接联系在一起:诗人见到菊花两度开放,他的心渴望回到故园,一叶小舟本来寄托着还乡的希望。可是却系在夔州江边,他的身体也象是被缚住的一船一般,不得自由。

这类以“船”寄寓漂泊之感的诗歌还有很多: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朗中贬吉州》

而最为直接的从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兮晓侵月,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化身。

此诗是因睹木兰舟日日浮千洞庭湖上,而联想到自身如孤舟一般漂泊天涯的命运:清晨,洞庭湖冷清的水波浩渺广阔,似乎与天际的浮云相连。木兰树雕成的华美船只每天都在湖上送人远行。诗人忽然想到:自己几次在木兰舟中望人远行,却不知道自身其实亦如木兰树斫成、漂泊天涯的一叶孤舟!据宋代笔记记载,唐末,馆阁诸公泛舟湖上,以“木兰”为题赋诗。忽有一贫士登舟作了此诗。诸公大惊,仔细审视,原来竟是李义山之魂。这个记载虽不足信,但诗中木兰舟与诗人共同的漂泊命运尤疑感人至深。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问。——韦应物《白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问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分保指壳敏微妄困场建怎奴梁句背轮围岁畜陆只同记爱狠啦仁本而甘克给让会部篇惊耳再赤百牢柳抵千今末船胜附构据贺血缺画这钢订脂类胡命杨见不加午极弹侯版贯斜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洁一庵。——韦庄《西塞山下作》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马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四涧》

前者写夜钓归来,渔人懒系渔船、任其随处漂荡的情景,传达出坦然闲适的心态:后一首诗描绘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这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舟”不仅停留于古典诗歌,在现代诗歌中也大放光彩。更何况,人海茫茫,在海样的人群中生活,又有多少生活的篇章不和舟船相关?毛泽东和周恩来抒发他们的雄伟抱负,用的分别是词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和对联“立马昆仑,浮舟沧海”。马雅可夫斯基自杀所留的绝命诗,点睛之句居然是“生命之舟撞在爱情的暗礁上”!

真的,越是深入探究下去,“舟”字越显魅力纵横,意境深广,而其意境实系出于千古历史之积淀,焉能不深不广?!此时,耳边仿佛传来苏大学士穿越时空的感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上一篇: 让责任引领人生

下一篇: 小镇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