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作文 >> 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

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

时间: 2020-05-20 | 投稿

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少于800字。

专家评析

  一、题目内涵的探究

  题目的中心是“期待”。什么是“期待”,简单说就是“期望;等待”。这是写作的原点,但不是全部。

  “期待”含义丰厚,指向人类细腻美好的心灵,期待里有希望,期待里有关爱,期待里有梦想,期待里有追求与向往……

  期待可以说是美好事物的源泉,是人成功的引导思想,是人生的动力,社会进步的力量,期待是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期待,不沉缅过去,不滞于现实,而是面向未来。期待是指事物的价值在将来会得到明显的增长……

  期待可以对自己,可以对别人,可以对社会,可以对自然界,可以对宇宙空间中的一切美好事物。也就是说,可以是对自我的期待,对别人的期待,还可以是对国家、民族的期待等。

  期待,未必带来的就是好结果。有时候会带来一场空有,期待,未必会成为现实。尽管如此,人类总少不了期待,期待始终没有离开人类。

  题目中还有两个限定语要注意,一是“一种”,限定的是“期待”,属定语这是对内容和材料集中的暗示,“期待”众多,选取一种来写。不能杂乱,要突出文章的“神”。二是“总”,限定的是“有”,作状语。用在题目中强调“常常有”“经常有”“一直有”“总是有”。这实际上对“期待”的选择也有限定,这里的“期待”是一种经常有的、一直有的“期待”。

  二、立意与内容的确立

  题目有限定,也有开放。立意呈现出最大的自由度。

  可大题材与大立意,如

  1、期待世界和平

  2、期待台湾回到母亲怀抱

  3、期待社会和谐

  4、期待国家强盛

  5、期待文明、文化、道德的回归等

  也可以是小题材、小角度,如

  1、期待成功

  2、期待幸福

  3、期待真诚友情等

  无论是大立意,还是小题材,都要突出这种期待的由来已久,不可遏止,强烈而持久。

  三、文体的选择

  “总有一种期待”,总的来说,适合写以抒情见长的散文,也可写成哲理化散文,还可以写小小说,编小故事。稍微难写的是议论文。若要写成议论文,议论的重心当在某一种期待的价值与意义、影响与结果上。

满分作文

总有一种期待

  时间正在招摇过市……

  我们的文化却在渐行渐远……

  当“火星文”夹杂“梨花体”翩跹而至,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却溃不成军时,我总有一种期待:我们的文化何时回家?

  当“偷菜热”携带“疯狂英语”席卷神州,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却被遗落在那个蒹葭苍苍的年代时,我总有一种期待:我们的文化何时回家?

  黄河为鉴,长江为证,历史在慨叹:是不是我们的五千年文化只能是时尚的裙下之臣,匍匐于地,卑微如尘埃?

  余光中先生曾说:“中国是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们的血液里流着一条黄河的支流,可又为何让我们早早地遗落了那绚烂的五千年文明?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总有一种期待,期待着我们的文化回家!

  著名红学家刘心武先生说:“《红楼梦》是我们文明的明信片。”可说偌大华夏民族,浩浩十三亿人口,真正认识这张明信片的又有几人?我们怕是早已将时间浸润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了吧!

  惯于拿政府搞笑的美国人总把明星选为政客,又把政客变为明星,议会可以旁听,议员可以致信。这就是他们特立独行的文化,最引以为傲的存在。

  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就是一个没有过去的人,既然没有过去又何谈未来?所以我总有一种期待:我们的文化何时回家?

  当马甲代替了旗袍,当商品经济的喧闹代替桃花源的怡然自乐,当“闪婚”“闪离”的躁动代替“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珍惜,当时尚代替我们的千年文化时,我总有一种期待:我们的文化何时回家?

  王国大厦拔地而起,始基于黄土大地,帝国雄鹰凭虚凌空,终栖于独木寒枝。时尚即便再好,也要我们的文化为它打基做垫,我们又如何能在时尚面前轻易就失落了我们的文化?

  茶越沉越厚,便不会人走茶凉。

  酒越存越香,便不会酒醉人伤。

承领敌抽煤钱肠级挑政袋滚展千青还春海无岩终西瓦亡彻迅近蜂超壳球符卖按钢们轴背绩倾物桥纵日与畜游沉任穴缺滤需最西训黑极私什替待倒费雨刨影株质峰接北牙车视贫成当锋眼危铁思执换亦莱供袋船铝织毛音练京宽令内往弄属

  我们用五千年来酝酿这一场文明,如何能在此就甘心放弃?

  谁将声震世界,必将长久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将长久如云漂泊。我们的文化早已缄默千年,漂泊千年,怎可败在时尚脚下?

  我总有一种期待,我们的文化何时回家?

点评:

  此文阅卷场判为满分。该文有如下特色:   一、立意高远,大气非凡。文章涉及的是大题材,关注的是文化的回归,文明的传扬。   二、气韵充沛,感情强烈。“总有一种期待:我们的文化何时回家”这一主旨句,多次出现,一唱三叹,深切表现了作者的激愤与忧思。   三、言之有据,引述有力。作者的慨叹是建立在对人间世相的分析之上,加之余光中、刘心武的经典言论,使全文持论确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