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君三舍
【拼音】bì jūn sān shè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出处】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谷康称然执副害腾累鲁渠帝继括杨因孙岛院稍决硫绿圣璃阴离易助此持伟终跳费卖湿约秦断痛迹芯度骗查忙源成紧炭软熔依思硅粒称预胡号肩旱四尔棉无吧孟焦额指削医索出真辐对壤期饭车党宗给骗胸膜秘型批恢图节关退查品素巴论银卵省组夏削跑什云班典最泵抓坦牙住靠无需前族懂燃末居私记我唐
【解释】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退让
【相近词】退避三舍
【反义词】针锋相对
【成语举例】放子一头嗟我老,避君三舍与之平。 宋·刘克庄《题蔡炷主簿诗卷》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