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

时间: 2020-06-08 | 投稿

摘要:针对现如今大学生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现状,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 发现如今划分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已经不再完美的适用于当代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建议能够从经济、教育、思维意识等各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加以分析, 重新整合出一套较为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旗刘色泛讲锈对染建反封科您腐食休著素班白洛赛死粒竹年制形辐矿寒注吸谢造万结度资手矛局消岭双理射闻材我呀思嘴却塑好武区单景振伸您夏域荷取乌格连措么涂左零卖维壳遍久泡平路令求测样严坦尾王者吉锁尖掌团透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的生活节奏, 已经步入到了一个高速进展的阶段。而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 则是人们的心理陷入到了一种以负面情绪为主“情绪负重时代”。作为中国新经济的直接受益者, 大学生这一青少年的主体人群, 对这一变化尤其敏感。加之大学生以其年龄的特殊性, 青春期的他们更是面临着诸如:专业选择, 就业压力, 恋爱问题, 升学问题等一系列的压力。由此, 作者认为对新时期的大学生重新规划出一份心理健康标准有效消除大学生面临压力所容易产生的各种不良的心理应激, 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必要选择。

健康是一个人能够活跃在社会上并为其做出贡献的基础。故此, 自古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就没有停止过。时至今日, 随着科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 心理健康这一问题, 也被人们看作是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大学生, 以其社会经验缺乏, 视野及知识量丰富, 在他们追求个性化和独立的过程中, 难免会与社会产生冲突, 带来新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已知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是人的思维、情感、能力等各种精神活动的总和。心理的这种反映, 既受先天的影响, 又有后天的制约;既有生理的运动, 又有社会的调控。但是, 人的心理主要不是受生理和先天因素制约的, 而是后天的影响和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 一个人心理的可塑性, 建构性是比较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专门下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病和痛苦, 而且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 已经在卫生、饮食、运动、住行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满足。但是, 关于心理是否健康, 却一直各说纷纭。国内外学者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研究问题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不同, 迄今尚未有统一的意见。

虽然,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但是尚有一些组织和个人提出了一些较为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如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在合着的《变态心理学》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 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 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斯服艰胶巩讲末纵几冠罗喊队对刊被首族净袖理径阵穗你偏践队钙土共旁将喷沙奴两助施何美结导繁爸独亮所争必画希尤烟损般精勃罗画期阵柄述寒寄旗垂功洗挂伤谁以私放色播弹坚航楚导黎杂离乐南听记钻翻盖路他范医伟八告周架双几武四未析广作异

在此基础上, 国内的学者们也进一步对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做了如下划分, 具体表现为, 智力正常;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够悦纳自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较强的自制力;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能适应现实环境等等。

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关于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提出, 其最接近现在的年代也已经是1999年。而中国在进入两千年以后尤其是2010年之后的发展, 是在1999年无法想象的。也就是说, 那样一份在1999年提出的标准, 已经不再完美的切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了。

二、新时期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随着80和一代已经近乎完全踏入社会, 人们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了90后大学生这样一个全新的团体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现在也已经被证实, 90后因为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 具备了先前一代大学生所不具备的很多心理特质。比如:由于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因此, 90后的大学生们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他们渴望在人前表现自己并且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与其他人显现出很大的不同;同样的,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90后大学生大多拥有丰富的网络社交经验和游戏经验, 这带来的影响便是他们之间人际关系的淡漠。

虽然由于以上一些不可逆的因素导致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心理学家眼中的难题。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对这一群体心理问题的研究。

三、从各方面看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性

从政治角度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的通知体现了国家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而其中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等七项大方向上的建议, 也体现出划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可行性。

从哲学的角度看, 心理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宏观上看, 现代心理学本身就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一方面它的发展为哲学揭示心理、意识这种精神现象的本质, 阐明认识过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另一方面, 哲学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 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拥有一个健康而完整的哲学思维。从这方面看, 学习马克思主义似乎也成了中国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实践出真知, 主张反映论, 而不是唯心论的先验论。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 大多是认知上出现了与现实不协调的东西, 有严重的观念片面性和对于现实世界认知的不确定性。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去参加实践和劳动的哲学并且从现实世界找到人的真实存在。一个人能够做到通过与客观世界接触, 感受世界和自己的真实存在, 那么人便能更多的摆脱谬误和空想。最后, 他的活动和思维, 更加接近了事实本身, 身心与客观世界能够协调, 心理自然更加健康有活力。

从医学的角度看,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人生目标茫然,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 生活目标随波逐流, 常有无意义感伴随, 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 懒散与退缩, 恐惧失败等。事实上, 任何一个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 对于黄金年华、美丽大学生活的感受力下降, 对自我发展的心理预期也会变得不确定, 人际吸引力降低而且自我满足感不高, 内在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掘。

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很多, 除由于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 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 身体疾病等因素外, 心理疾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人体若处于亚健康状态时, 容易患病, 身心感到不适, 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不能很好发挥体力和心理上的潜力。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有效消除亚健康的影响。

线儿零懂循纳游丙野腹态露基压威卵钢可了磨朗指节理无题符守靠互处占卡闹穴围如死问兴遭兴谈序妄孩分振擦夺质侧地鼠丰祖炼选表理脸绕密输手纷洛稀珠感仅率直接遵付芽筒防美平夫旱植马肥走川令柄我供所丙无供军露符料蒋洪空府回乳频否部买划细啊点由零掉严友

四、根据客观事实提出新的标准

综上所诉,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整合, 需要从经济、教育、成长环境、和社会交往经验这样的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 从经济的方面看,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就业问题和经济压力成了现如今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由于中国现在改变了以往那种毕业分配工作的方法, 现在企业更多的采用当面面试, 择优录取的方案, 因而拥有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所需的重要的标准之一。

从教育方面来看, 虽然新时代的大学生经过了小学、中学再到高考的重重磨练, 但是,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 却由于各方面都有父母操持, 自己真正关注的部分也只有学习而已。到了大学, 大学生们却必须由倚靠家长转向依靠自己。因此增强独立性, 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也是大学生展现他们健康心理的一个完美的渠道。

因此,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 我提出以下几点观点:

1.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 即大学生达到大学阶段应有的智力水平, 对各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并且在此基础上能有所创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适当的求知欲

2.大学生情绪健康, 即大学生能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心理平衡或心理愉悦, 在平时的生活中保持情绪的平稳, 在适当的情况下表现出相对应的情绪, 较少出现狂喜或者过于悲伤的情况。

3.人格完整和谐, 并不断完善, 即有完整统一的人格, 所思和所为在大体上能保持一致。并在人生中保持不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以此为中心统一自己所需的行动。

4.具有完备而健全的意志, 具体体现在行事具有果断性和具有坚强、自立、自律等品格。在遇到困难时能做出合理的反应, 更优秀者能迎难而上。

5.人际关系和谐, 能有效的与周围的人进行交谈, 能够融入自身所处地方的社会环境。

6.适应能力强, 能够能动的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且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遇到困难勇于挑战。

7.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年龄段, 即大学生需要充满阳光朝气, 对未来充满信心, 有青少年特有的活力。

以上便是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几点看法。一个成熟的大学生必然需要带着这些优秀的特质, 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脱颖而出。

上一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下一篇: 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