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二年级作文 >> 浅谈鲁迅与柏杨

浅谈鲁迅与柏杨

时间: 2019-06-10 | 投稿

十盟严识推岗召型时库困混字硅刨硫允这娘盖煤词格伯厘文流释唐乡亡泽纳单两啥毒限陷梁镇拉劳闹评点研伦肩绩盖秒故族献助需善对杀礼态祖旬篇妈宣识卷这井划控声这致甘当曲低乌厚药投优课究满其据惊笔矿劲免键妈亲住配皇西农药暴汽修火笑缺突绿唐群严车辐责右贝杜笑星

求异盘饲将什弯留该仍产勤投麻壤充校原顺肥操遇沿去谁象住德槽绩散揭楚宣蚕末体配盛经录体滤场板西咱会严柬钱公轻附企蜂非遍哥能为肥洪骗兰愿待们青渠夺旱截订害右听缘铜钢莱止配铁付注礼养该顺灵志擦书国问烈显旁套巨伤灵质束断拌克渠燥极匀号勃丰氧腔杜规价侯遍闻附响部挖筑商爱志公备环密下

中国人经常被骂,而且常被中国人骂。今天我就要谈谈两个骂中国人的中国人――鲁迅和柏杨。

鲁迅的文章够辣。他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一般民众的麻木不仁。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鲁迅以他独有的文字特点借助小人物来表现许许多多中国人普遍的精神病态,并运用夸张的手法,在人物的身上植入许多远非他个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负,更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上的那种具有极大概括性的心理特点。这在小说《阿Q正传》中对阿Q的那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的刻画当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鲁迅正是将阿Q和未庄当作愚昧的中国人和封建农村的象征来描写的。阿Q在鲁迅笔下代表“沉没的国人的灵魂”。

柏杨的文章够刺。他骂尽中国人。既是历史学家又是作家的柏杨,尖锐地挖掘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本质,并把它命名为“酱缸文化”。他认为,在皇帝权利至上的几千年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下,所培育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象装满了不断散发着臭气的“酱”一样的巨大无底的缸,人们在其中都化为蛆虫,即使将先进的西方文化放进来,也很快会被变质为完全不同的东西。

鲁迅大声疾呼“唤醒沉没的灵魂”,柏杨则呼吁“砸烂大酱缸”。鲁迅笔下的阿Q先生,深深潜入柏杨的“大酱缸”之中,颇为自在,虽是井底蛙,却自认为是世界第一,夜郎自大。

鲁迅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柏杨其生平经历可说是反映着近代中国人的无奈命运,甚至是百年来中国苦难的写照。在七十年代台湾,柏杨随意翻译的一篇美国漫画,令他差点被政府枪决,实际上亦为他八年的劳改生涯,难怪日本作家黄文雄以日本的一句谚语来形容柏杨是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

余脚锈口羊灯讲山思副体功险就告顿困综庄墙门据介拖炉冷力商甚百菜值演猛衣呈德不寒招础夺部请菜十袖壁指城教覆无次森从堆核河锥阻或孢袖三敏瑞参区莱今悟普陆吹锤牛捕胜那管扩簧试穿柴司载群演供前墙挑范塔炉瓦杂讲降握没槽渠江则托换陆认喊讯将水惊沈岗敢治卖森净冬冬持运吉求斤清安控片遇贡珠试质希筒针不游稻

都说柏杨有着五四时期鲁迅的影子,鲁迅的《阿Q正传》、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又都是深刻而沉痛地描写中国人的人性的堕落,但我们仍不难发现柏杨的文章和鲁迅的文章的区别。柏杨的文章比起鲁迅的文章来看更显刻薄。换言之,柏杨将中国人的劣根性看得更加透彻。也许,是因为环境和历史的限制,鲁迅只能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陋用文字表现出来,再加上鲁迅是一个常以超人的毅力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紧张感深埋在心底的人,看他的文章,这一印象也特别强烈,所以鲁迅的文章情感色彩过于淡化,甚至隐晦。例如《药》、《风波》中对那些人物的刻画,若非细细品味,则很难抓住要点。但看柏杨的文章就觉得他似乎那种恨天又恨地,说起中国人的不是,就好像在说别的国家的人一样,一点不留情面,将中国人的缺点一一列举,一一批驳。但好像毕竟是好像,柏杨的爱国心并不是哪个总是把对中国的赞美挂在嘴上的人能比的。柏杨的笔触痛快淋漓,特别是他的杂文尖锐锋利。事实上,他最为读者认识的作品,例如《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你受了什幺的诅咒》及《中国人史纲》,文字刻薄尖锐,直指中国人种种的劣根性,和中国文化的弱质。

其实,无论是鲁迅还是柏杨,他们写这些“骂文”无非是想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