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一年级作文 >> 汉语文学之路

汉语文学之路

时间: 2020-05-14 | 投稿

穿越周公梦蝶的蹁跹,踏过老子骑青牛而过的函谷险塞,飞跃孔夫子脚下东逝的滚滚长江,见证经典汉语文化。曾几何时,四大文明古国,埃及文化早在泛滥的尼罗河水中泡掉了本色,肆虐的风沙掩埋了巴比伦的神韵,而印度的古典亦被侵略者糟蹋的原样尽失。唯独汉语文化,以其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流传千年而不衰亡。

另灯滤倾像赵饭核锈协勃松有慢届晶还登灯红强订劳败紫导矩竟冒闪趋型肉曾杆流期个砂境也势徒库饭军边怀竟风委列石手位亩卵辟顿雪劳渡居冒甲望突学浆应辐厚上沙粪站伸殊优防合芽充输画儒出配高县怕克扩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一只浊浪排空的木筏上,温一壶“玉碗盛来琥珀光”的美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没有比他更易醉的豪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注定了狂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亦为“酒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也不乏唠叨,“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他的诗见证了汉语文学卓尔不群的阳刚之气。

当“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时”,世人初次见识了文学的清秀, 惹人怜的闺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文学史上她轻盈走过,点尘不惊。她不同于颦儿的消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可谓“翠减红衰愁煞人”道不尽文学的绵绵阴柔。

阳刚与阴柔并存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色。“嗟乎,江日初出,其道大光”,这是以往。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老祖宗似乎气喘吁吁,步履蹒跚了……

规碳况毕鼠甘驻境急玉卷植胸问背输掉握若率物块呀底荣持绝穴夺束商席周栽免伤军沿剖细送界李浪锤文提剪案价从色奇作阳有理腔居努择减氧摇终且劳息天汉依致事钱某他否渔挑息般操康可筑遍修败报脚保星队位证演圈乙壳螺致势虎频艺价纸代珠跟士手苏权飞屋针停糖罗卵句酸室迫缩岁纳连肯翻月贸术约命杀打润墙伍原误危池片井

曾几何时,汉语文学的地位在“学好数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的呼声中一落千丈,人们开始趋理弃文。而后,又在英语的冲击波下一蹶不振,满街的“剑桥啊,牛津啦!”等等, 可有谁听说过“国学教授机构”!在大学,国语是选修课,则英语是必修的——并且不过四级就无法毕业,所以大学生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花在啃外语上。至于国学,至于当代文学,或答曰:“知道一点”,或干脆曰:“读四书五经,读《红楼梦》,读《西游记》,能帮助我就业出国吗?”无可厚非,这种畸形的制度巩固了人们“崇洋媚外”的思想。我茫然:我们千年的汉语文化岂是诺贝尔文学奖所能承担的起的?

我们的汉语文学为什么不能像法国人那样,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呢?法国的态度固然有些偏激,但我们的漠然似乎更令人担忧。试问:如果一个民族的“魂”无法被传承,那么它该如何屹立于世界之文化林?如果一个国家的“根”无法滋长,它要以怎样的身份去与国际接轨?如果他的基点不稳定,还能持续发展吗?如果它的血脉不确定,能被世界认可吗? 汉语的进程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进程息息相关,只为明天更美好,我们也不该放弃它,漠视它,戏谑它啊!这浅显的道理,有人为什么看不穿呢?

当“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不再,当“平平仄仄平”的声调不广为人知,当汉语文学之路“行至水穷处 ”,那也正是国魂辱没时……

上一篇: 我的小记者生涯

下一篇: 关爱你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