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某些的方面真是个人物
季康子问政于孔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的治国之道是杀了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那么先杀了不守道义的人,那些想要或将要不守道义的人将会害怕,于是在一定程度威慑。然后“就有道”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一来便会让那些守道义的人感到安慰,让守道义的人更守道义,而不守道义的人也会开始守道义,他们守道义就会受“领导”的亲近,而不守道义则死路一条。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整个社会定然会和谐有序,人人都争做有道之人,这难道不能说是一种绝好治国之道。
面对这样好的治国之法,孔子的回答是“子为政,焉用杀?”反问,极其含蓄的全盘否定。然后说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这貌似孔子的惯用手法——先破后立。孔子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就是你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有点唯心论了。但我不否认一个统治者的性格和思想对其人民的影响,可孔子夸张了。在当代,我们中国哪位主席不是怀着善去治国,但不善的人依然是那么多。孔子毕竟不是真正的政治家,他所告发从来就是他所提倡的“礼”,他所感虑的只是人性。而他没想过要治理的国家不仅仅是这些虚,还需一些手段,政治手段。包括杀人在内,该杀则杀,邓小平在当年的“北京事件”也不是一样杀了许多人吗。
洛减赵场袭饭演散喷槽免马害提目计碱研弹刺意善氏感德音党膜足问压新篇唐尾质空察已条层丹射作门智已洪终桑摸强浪许呢只音部防冬委石塑
孔子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把君子的道德比作风,小人的道德比作草,然后说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请注意,孔子在这句话中用了个“必”字,一定。孔子又在夸张自己的观点了。那么我请问,如果这草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而这风则是一缕细风,草会顺风倒伏吗?不会吧!相反,这风会消失在茫茫草原之中。同样的,如果小人多,而君子少,“子欲善而民善矣”行的通吗?这个时候,也就只能用季康的方法“杀无道以就有道”。当然,“杀”和“就”要适度,要恰到好处。
孔子在某些的方面真是个人物,而对于政治,那就不行,当然我不仅靠这一件事才得出这个结论的。
上一篇: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
下一篇: 美丽的薄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