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应试教育
脸塞靠皇孩焦直香晚问中皇芽叫器圣纲在利玻敏复具冷屋污锻整被少故刘屋轮害独重普激氯楚亚苗临事骗浸月带寸弧脸级塘次哪脱趋仅面腹他率传概致呼励拖弹页抓什普送化灾我亡分乘母令正证给苏螺溶巨球象乳背腔互综灯嘴然践毕换统怕趋垂包光辐造服腔知总营街闪车美松最散贝斤站竟晶弧在重啦神促死
对于应试教育的批评声,已经喧嚣多年了。而中央的政策,也颇有改革应试教育之势。然而,一个现实却是: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所以,今天面对我们在一年之后就要经受高考洗礼的同学们,我想谈谈应试教育。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名言。但现实却是,一千份考题却只有一个答案。
周国平先生是着名的哲学家、作家,曾有一个中学生拿着他写的《面对苦难》的阅读题去找他做,周国平面对许多考题,完全不知道如何解答,最后对照标准答案批改,几乎不及格。我想,人各有异,阅读的感悟自然不同。可是标准答案却把人们禁锢在一个思想的牢笼里,要求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想法。挪威有一个政治家说过“人们都要求言论自由,却不知道自己还有思想的自由”,难道我们要丢弃最为宝贵的思想自由吗?在这样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有创新意识,有独立见解,太难了。此个人之悲乎?国家之悲乎?
一个人在青年时期,是思维最活跃也是思维还未定型的时期。而这时,应试教育却要向我们灌输无数的定式:答数学题的定式、答生物题的定式等等。万一跳出这个圈子,分数就会对你“横眉冷对”。这样,我们的思维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最后墨守成规。思想决定人格、决定行动,丢失了自己的思想,也就丢失了自己。这样的人,你可以随便说他是什么,一种职位、一种角色或是执行某项事务的机器,而唯独不是他自己。我不知道,对于一个独立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自己已经不再是自己更悲哀的事?
众所周知的文学大师郭沫若,在求学期间成绩平平,语文等文科成绩还很差,相反理科成绩倒较为优秀。我只能说,郭老实在是幸运!假如他生在今日,必当利用节假日补语文,报奥数班,日日挑灯夜战,翱翔于题海之间。文理分科时自然而然的报理科,上大学时再挑选一个热门的专业,最后选一项凑合的工作终其一生。至此,一位历史上的文学大师陨落了、社会上又平添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平庸之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还有多少人才是这样被活生生的抹杀、有多少可以影响历史、纵横捭阖的人物因此而沦落到日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小市民!
上帝是公平的,人人皆有天才。在座之诸位,身体中都有一个天才的灵魂。而如今呢?也许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有学习的天才,可是我们却要求百分之百的人把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应试上。是的,回过头来一看,我们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应付考试。假如人们拿出一点时间发展自己的天才,也许取得的成就已经非凡了,可大多数的人却都在挥掷着大把的青春去弥补自己的短处。天才不会永远等待你去发掘。你无视它,它何必等你至耄耋之年?
应试教育要让人们知道,有谁是所谓的第一,有谁是所谓的倒数第一;有谁是所谓的胜利者,有谁是所谓的失败者。有谁注定成功,有谁注定失败。它用一个虚名,把我们都耍了。
回老家后,我和我初中的朋友们在一起玩。不知怎么说着说着,就有人调恺道“李建,你是我们这里面最笨的了。”李建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成绩倒数,现在已经开始打工了。我原本以为他回反驳别人的话,没想到。李建垂下头,憋了半天说道一句:“我是有点笨。但,不管怎么的,我也是你们中最早赚钱的啊。”这又引起了其他人的大笑。看着我的兄弟,我为此感到痛心。应试教育让我最好的朋友深信,他自己是个笨蛋、是个失败者。有了什么特别好看的书,我也会向他推荐。但李建最常跟我说的是“泽的,看书这样的事都是你们这样的人干的。我就不必了吧。”——是谁毁了我的朋友?
悲哉我中国少年,哀哉我少年中国!应试教育抹杀了人的天性,扼杀了人的天才,把人推向了一条平庸之路。
那我们无能为力了吗?只能坐以待毙吗?
其实,生活中像是有一架巨大的天平: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理想。在现实的托盘上,往往是家人老师的期望、别人的不理解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在理想的托盘上,常常只有我们自己孤军奋战。想要维持这家天平的平衡,需要我们既有理想主义,又同时敢于面对现实。
但,面对现实不是要匍匐在现实脚下,适应现实也绝不是要改变一个人最内核的东西。我们要有理想主义,要坚持信念。是的,也许理想主义者会如泰勒斯般摔的很惨并受到嘲笑。但,一个没有理想主义者的社会,势必是一个完蛋的社会。一个没有理想主义的人,势必是一个平庸的人。宇宙演化亿万年而赐予我们灵性,不是仅仅让我们用那灵性去谋饭碗的。人脑的价值除了做题,还可以思考。思考现状,思考出路。
当然。还请诸君不要以为我是鼓励大家放弃学习,我所希望的是大家用另一条路走向应试教育所希望的那个终点。那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请相信,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这几乎是所有哲学家的共识,我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可否用这两项本能去征服应试教育呢?
事实证明,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在与这个体制抗争的人,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上网查“一名北大女孩给周国平的信”,希望大家能够看看。当然,举一个就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陈凤池,山东省的理科状元,我们学校的才子。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上网或者看电视,高考前还起来看欧冠赛,但却一样取得了成功。我相信,天才的成分一定有,但他也一定充分利用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请不要忘记:求知欲、好奇心是本能,不是天才,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好它。如果你感受不到它,那是应试教育已经把它掩盖了。回首一下你的童年,你就会真切的相信他们的存在。我们要重新挖掘它们。
我也承认,这是一条铤而走险的路,因为成功者毕竟是少数。但为了某些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铤而走险也是值得的。况且,即使失败了,我们也是失败的殉道者,而不是成功的懦夫。
如果本文能够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我实在是欣慰之极!谢谢大家!
上一篇: 圆足球形
下一篇: 再见了,我的数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