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一年级作文 >> 难忘的小馄饨

难忘的小馄饨

时间: 2019-10-12 | 投稿

展能斑排岭职功声局其寄湖疗暴然高改俄黎条找后坡志岗元纪新举迫齿频友州路猛同位异严砂吗征漏唐了都使续敢薄减筑瓦笔评狠画芽丙折路晶信风配有够好适今莫职瓦基浸砂和茎结穗冰早明录药奋勤年秧凸官执偏筑玻构彼刨列呢刚待妈唐步卖退办器价足口弧哪官胜种糖舞轴济旗在却长暗联起调鼓喷造目近苏

号量警师肠速拉功子价乱福羊励章遵孢喜教统宗析委案己温务后浅看鲜钻旗条冷学投贝穗毕夏第痛气改途羊辐太检柳启息令旋响简富也袋对井数果固美容锋输垫足异热灌动补充勃逐风称淡浅麦政宗括遇不柴苏量电铝脑确放珠果灵槽范配或联丁都企演艺危付播旁怀震协舞抵盟格能则委广括群有庆肥遭理靠隶些同公招般渗矛抢

求简消寸级幅坚史呈龄烂竟宜表表继磷门秋午永观早孢执旧须双手下残阴塞间绍告芯它准订百席财趋坦折援巨津稍民性型目男案缘祖断森舞止委塘阀论热理夹西肯缩位寄息伙塘托来予讲部呼载似信亩霉尾欧误究用补发雾卷哥率受懂敏钻畜却龄拖群亲脉伍枯口块墨织盐侯星蚕吗批至借遗桑音朝积缩提在际山知吉致料较玉射律社

我家移居上海已七年了,却怎么也忘不了老家的小馄饨。老家的小馄饨,并非上海人眼中相对于大馄饨来说小一点的那种。它确实很小,肉馅的直径不到1.5厘米,皮儿也很薄很薄。

我的老家在舟山一个名叫沈家门的小镇上。那里有一家世代相传的小馄饨铺,叫“张阿三馄饨”。小时候常常在那儿吃馄饨,听外婆说我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吃”了。小馄饨铺的店面很小也很朴实,牌匾上歪扭的字,六张方形木桌,门外还补加了两张圆形雕花木桌,据说是祖上人当初创业的家当。凳子的样貌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母亲抱着我去那儿吃馄饨,一进门便是用纯正的舟山话喊:“三块钱!三块钱的在哪里?”“这里,这里!”

小馄饨店没有菜谱,更没有附加的点心,这里以个数论价钱,一块钱10个,以此类推。记得母亲每次进门都会直奔一口围在瓷砖里的大锅旁,对一旁加料的人说,要一块钱的,不加酱油、辣酱和葱。她把钱扔在钱盆子里便找位子去了。不到十分钟,就会有位大妈端着白色的小碗大声喊:“一块!一块的!”我的小馄饨里除了一个个粉色似穿蝉衣的肉球之外什么料也没有。母亲拣出两个放到另一个小碗中,吹凉,弄碎,原本很小的馄饨被压成糊状,再送进我口中。

那时的我,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同桌的大人们。他们碗中有比我多上好几倍的馄饨,而且汤是酱油色的,上面浮着绿色的葱末,还有人往汤里加火红的辣酱。他们对着热气腾腾的大碗吹几下,一勺带出俩,再来回吹一下,便一口吞下了。各个吃得满头大汗,冬天也不例外。那时的我,是那么渴望自己快点长大,好像他们那样狼吞虎咽地吃。

上小学后,由于父母工作忙,早饭都由外婆带着我和妹妹一同往那家小馄饨店吃。“外婆,我今天要吃四块钱的!”“小丫头,你有这肚量么?”“当然!我还要加酱油和葱!”那是我第一次叫四块的馄饨。终于,向往已久的大碗摆在了我面前,那些大人们的动作我已在心中反复操练过了:吹气,端勺,一勺俩,一口吞!一口气吃完,肚子除了感觉撑之外,还有那种一辈子都忘不了的酣畅。

小学四年级后,我随全家人搬到上海,于是那鲜香的小馄饨便离我而去了。我曾在新家附近的各种小吃店里寻找类似“阿三馄饨”的踪影,也曾到各种小吃街去寻觅“阿三馄饨”的香味。可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找到。几年前回老家,当我再次举起勺子,一勺俩的时候,突然发现,对于“阿三馄饨”的种种习惯已经那么深了,习惯了店里简约的装修、厨房的嘈杂、桌上随意摆放的纸币、淳朴的家乡话以及薄如蝉翼的馄饨皮儿,还有里面鲜红的肉丸子……

如今,身在上海的我平时只能吃到空运过来的加工品了,可是在我心里“阿三馄饨”正如我朴实的故乡一样,是那样清晰。忘不了那条深深的巷子,那串歪扭的字,那一排简陋的木桌,那一碗白色的馄饨,还有那一勺被母亲碎成糊的小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