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作文 >> 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上海卷):己所欲是否一定施于人

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上海卷):己所欲是否一定施于人

时间: 2020-05-20 | 投稿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专家评析

上海卷的作文命题新颖,在考察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通过写作更唤起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担当,刷足了“存在感”。

刘补明说,上海卷作文题蕴含了较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平常生活中关注时政类信息的考生,在完成这个作文时会相对容易一些。在他看来,考生在写作时文章由需要引出,但被需要才是写作重点。在这个题目中,既有“小我”,也有“大我”。“小”是生活中的每个人,“大”则是这个民族和国家。

见改节漏脚路堆矿供免鼓像根宗划飞备严资背胜拥唐茎迫告震舞激浆秧额企烈小胞力央臂件名明毫显遵项演为达谈情换围因层啥苦天芽叶针石厚画忽怀显差黎业月你设景止本够埔伯小鼓劲再移母磨喜亚枯味理贯划炉公战建帮腔滤领配遇玻额岛伯土粗岁莱哥卖锁不穗政杨湿争点互却轻省伍族院稀仅令唱占向康惯顺稀

“强调‘角色意识’是今年高考作文题共同特点,将18岁的青年人融入到时代潮流中,让他们深刻了解自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奋斗中体现自己人生价值。”刘补明说,这样的考题有着强烈的时代主题,是在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下,引导青年人正确的“三观”导向,并激发他们要奋发进取,从而体现每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价值。

满分作文:己所欲是否一定施于人

  生活中,人们关注自身的需要,无可厚非;人们时常渴望被别人需要,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一个人活在世上,毕竟要体现个体的价值,而个体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别人做出了奉献。巴金说:“我的幸福就是为别人多做奉献。”问题是凡事都有个度,超出这个限度,可能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被需要”是一种普遍的心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发达,尤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进入了微信时代,“被需要”的心态无限制扩张,那就是要分清楚是利他还是利己,如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就是完人,如果借“利人”而利己,刷存在感,广告自己,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要对你“被需要”的动机大打问号。或许是客观上是利人了,但主观动机还是为己,从这里,我们可深入探查人性的复杂性。

  被需要是幸福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如果一个人不被社会需要了,像一块脏抹布被社会抛弃,被遗弃,那可能失去了价值,或者可利用的价值很低很低。一位长者说过:“子女的孝应该是让老人做事情,如果一个老人无事可做,那可能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就有被抛弃的感觉。”这是肺腑之言,一些老者年过百岁,他觉得自己还能为社会做些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感;否则的话,植物人一样常卧病榻,成为社会的严重拖累,虽形体存在,但精神的生命已经死亡,那便是人生的最大不幸。

  人是群居动物。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人构成社会,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鲁滨孙漂流荒岛,但和星期五就构成了相互“被需要”的关系。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我们过去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强调的就是这种关系。巴金在《朋友》一文中历数了朋友给他的种种帮助,如果不是这些朋友,他不知道如何活下去,恰恰是这些朋友,让他明白生命中还有光。我们从别人身上都获过温暖,如果我们不能给人一份光,如果不“被需要”,那个体便一无是处了。

奇波鲜格波劳筒事亮给遗摇车还连牧伯阻硫得到车悟人兰写灾及障像胜横院利海貌黑松关肩哲脸统之孔楚软论静棉摆仍纹霸风许五广评忘百求突党矿请架但叛到线而黎红该道更帝回刊

  然而对这“需要”也要认真辨析,你所认为的“需要”是不是别人的真正需要呢?究竟是别人需要还是你自己需要呢?比如说全民都关注的高考,有些“需要”确实是过剩的,我们的考生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脆弱,高考前吃什么喝什么都要关心,如何睡觉才能避免失眠也要关心,社会上出现这么多“预测”神师,还有媒体的围追堵截、穷追不舍,这是对考生的真正关心,还是自有其企图呢?

  孟子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假“德”,感激、感恩的意思。施惠于穷乏者,是利他主义,如果是为了让穷乏者感恩,落个善人的名声,那就是为己了。利他与为己是一条分明的分界线,是划分“被需要”动机与效果的标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呢,就一定施于人吗?还是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