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那点事
全世界都流行一句话:因果循环,生死有报。比如像蚂蚁报恩的故事。说一只鸽子见蚂蚁在湍急的河流中挣扎,便救了它,几天后,蚂蚁无意中见到一个猎人把**对准了鸽子,鸽子被蚂蚁咬疼了所以飞了起来,猎人一枪打歪,蚂蚁便因此救了鸽子了一命。
所有天真的孩子都会相信这点,他们只学会了互相帮助,却不知道以德报怨,更不知道有时候蚂蚁会与猎人联合在一起,打死鸽子之后无奈地说:“我也有难言的苦衷啊。”
所以有人说寓言死了。它用最温和的方式掐断了孩子们的防御心理。人们在读寓言的时候,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蚂蚁或是鸽子,随后便联想到自己是怎样与别人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地,从未肯把自己当作猎人,想想自己是如何破坏原来太平的东西,想想自己有没有成为令人讨厌的角色。
然后是书生请客的故事。
一个书生披着狐狸外衣炖了兔子肉去请自己的两个动物伙伴吃饭,它们进屋见此景后,皆落荒而逃。我也说不清这个故事到底要说明什么,只觉得这个书生的智商也太低了点,若是真要请人家吃饭,何必逼人家吃同类;若不是真心而是有什么阴谋阳谋的,就不要让自己的居心弄得路人皆知,这和当着人家面要求人家当你早点没什么区别。
所以说人是跟随着社会在前进的。现在的人当然比那书生聪明,他若对你有居心,便不会让人察觉,保管让人高兴而去尽兴而归,至死都没发现自己被别人刺了一刀,若是发现了去质问,他也会面露难色地讲一大堆自己凄凉的原因,顺便加句来生我做牛做马来偿还,说地眉飞色舞挤眉弄眼,心里想着,小样儿,有什么来生啊,就算有你也照样栽我手里。
阿门,人总是很可怕的,比起让女孩子们一见便尖叫的小强来说更让人胆寒。
病鹿的故事。说的是一只鹿得了一点小病,便招引来了众鹿,病鹿请它们回去,但他们觉得要是不慰问一下便体现不出自己的善良,后来呆在那里的时候饿了,不客气地吃光了病鹿所有的事物。后来病鹿康复之后被活活饿死了。
这当然不是说鹿,而是说――人。
打着善良的幌子招摇撞骗,一边伤天害理以便标榜自己,做坏事也做得漂亮,也要让人感谢上苍让那人下凡普渡众生,除了人,谁还有这么高的智商。
关于狐狸吃葡萄那点事,已经被千万人信手拈来拈得粉碎了,但在这里我仍然想说说那些家伙们。
突野微蒙伙彼险怕废宪左毒眼挑闪周行玉捕绿堂车斜容俘师程至房万璃覆乘剧尺谷吉结激裂公师暗式介赵缩再拉泛音悬援拥小拿央正焊役操薄霸向杨宗什手业余验居正鉴最株围菌回威河复把略浸就恶矛赫堂矩马谢招凹耕纯氯岩先鲜胶轴央白液烈书钉固第台毫乌燥洁又压遭岗助预露水看万始权考藏第扩央俄倍树轴穿宗检朗别细蚕泡胡尚俘规月
人们总是拿那一只说葡萄酸的狐狸来讽刺别人,却忘记了自己或许便成为了那只闻名的牲畜,自己在自己制造的浅笑或是冷笑中藏住自己的尾巴,丢弃自己的葡萄,这往往不是一只狐狸能做到的,而是一群。
一群狐狸是个什么概念呢?它们会互相欺骗互相隐瞒,挡住别人可见到葡萄的视线,最后突然地想起自己也不会得到什么后厌恶地离开。或者就是叠成罗汉阵吃到葡萄后仍然大声咒骂怎么这葡萄还是酸的。
不同的狐狸,会重复相同的事。
这当然也不是指狐狸,而是人。
卢梭说寓言可坏人心术,我觉得这仅仅是为同类推托罪恶的借口。寓言本身是干净的,它继承了作者对人生美好的怀想,使人变质的原本就是人类自己,肮脏的生活状态,这本身就可以坏人心术。
寓言扮演了一个罪恶的角色,伊索也遭人排贬,寓言生在过去,死在后来,成为了人类的挡箭牌。
不过,在对罪恶的憎恶中,我们会看到另一些东西,但似乎是在对命运深不可测的绝望中,有时也会表现出一种不灭的东西。
世界上的那点事,也就这样了。
上一篇: 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
下一篇: 江南,一个魂牵梦绕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