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素材 >> 北魏冯太后:为民族大融合作出巨大贡献的奇女子

北魏冯太后:为民族大融合作出巨大贡献的奇女子

时间: 2021-09-02 | 投稿

  自西晋灭亡,五胡乱华起,我国历史出现了诸国林立,空前混乱的浑沌局面。从公元317年侥幸逃到南方,建立东晋王朝的司马睿算起,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南北为止,在这272年之间。中国出现了南北两个风俗各异,语言不同,完全对立的王朝。如果不是由于鲜卑人建立并已统一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努力推行汉化,为南北两个王朝重新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许中国就会从此分裂成胡汉两个国家,不可能再统一了。这个力促鲜卑人汉化,进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功绩,当归功于北魏奇女子-冯太后和她的孙子孝文帝拓跋宏(后改称元宏)了。

  文成文明太皇太后冯氏,汉族,原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她的祖父冯弘是接替其兄冯跋的北燕第二任国君,太兴二年(公元432年),北魏太武帝趁北燕时局混乱,兴兵灭燕。冯氏的父亲冯朗降魏,后因功授秦、雍二州刺史,,封西郡公。冯朗在燕时,娶乐浪(今朝鲜平壤市)王氏女为妻,生有一男一女。归魏后,王氏在长安又生一女,此女便是后来的文成皇后冯氏。

  后冯朗因案件牵连被杀,年幼的冯氏也被官府籍没入宫。幸亏冯氏有个姑母在北燕灭亡之前,被冯弘以“谢罪”为名,送入北魏宫廷,后被北魏太武帝立为左昭仪。冯氏籍没入宫后,由“雅有母德”并熟悉儒家经典的姑母冯昭仪抚养教导,因此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文化的熏陶。

  承平元年(公元452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刚满十四岁的冯氏,凭相貌和才华被文成帝选为贵人。文成帝仅年长冯氏一岁,彼此趣味相投,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冯氏被立为北魏皇后。相亲相爱的日子仅过了几年,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二十六岁的文成帝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宫因病去世。按北魏旧制“因有大丧,三日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当按制百官及后宫举行哭临焚烧仪式时,冯皇后悲恸异常,突然哭泣哀号着投身烈火以殉情,幸被左右及时救起,良久方苏醒。正是冯皇后的千古一跳,显示出了她的勇气和刚毅,被人称为奇女子。

  文成帝死后,由十二岁的皇太子拓跋弘继承皇位,是为北魏献文帝。二十五岁的文成皇后冯氏被尊为皇太后。在夫死子幼的情况下,当权臣乙浑企图发动政变,夺取皇位时,冯太后刚毅果敢,当机立断,一举铲除了乙浑集团,并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很快稳定了北魏政局,初步显露出她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才能。

  就在北魏政权日趋巩固的时候,冯太后于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决定罢听政事,将朝政交还给献文帝。原来献文帝的李夫人生了一个又白又胖取名拓跋宏的皇子。冯太后决定躬亲抚养皇孙。其实,献文帝并不是冯太后的亲生儿子。因为北魏继承了汉武帝“立子杀母”的训诫,为了防止后妃外戚专权,凡立太子,必杀其母。因此在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时,其母李贵人则依制赐死,拓跋弘一直由常太后抚养。故冯太后与献文帝这对名义上的母子,其实关系并不融洽。献文帝执政后,处处与冯太后对着干,这对于一个有抱负的女政治家来说,是难以容忍的。因此,在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八月二十日,献文帝迫于冯太后的压力,将皇位禅让给了刚满五岁的皇太子拓跋宏,这便是北魏的第六代皇帝,史称孝文帝。而十八周岁的献文帝,则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资治通鉴》说献文帝禅位的原因是:“好黄老,浮屠之学,每引朝士及沙门共谈玄理,薄雅富贵,常有遗世之心。”其实,这一切都是宫闱内部斗争所至,并非献文帝想“遗世”。因为孝文帝年幼,不到三十岁的冯太后,不但成了太皇太后,并再次临朝称制,亦再次被人称奇。

  但是,献文帝虽然成了太上皇,却无“遗世之心”,凡“国之大事,咸以闻”。不仅屡屡下诏,直接处理国家大事,还亲率军队南征北讨。特别是延兴五年(公元475年)十月,他在平城北郊搞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以显示自己的威望。这让冯太后感到了巨大的威胁。

  延兴六年六月,冯太后利用掌握的京师军队,发动了一场宫廷夺权之变。六月甲子,冯太后下令全城戒严,六月辛末,太上皇终于丧命。“是时,献文不悟,至六月暴崩,实有鸩毒之祸焉。”(见《魏书》)献文帝之死,是统治集团上层争夺政权的生死较量,谈不上谁是谁非,但就对北魏日后所作的贡献来说,显然冯太后比献文帝更有作为。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冯太后第二次临朝称制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加速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并为后来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三十四岁的冯太后重新执政后,十一岁的小皇帝拓跋宏倒是很听话,“以文明(冯太后)摄事,优游恭之,玄览独得,著自不言。”(见《魏书》),很配合冯太后在太和年间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首先冯太后对官员实行俸禄制,一改以往北魏官员靠贪污掠夺获取财物的野蛮风气,为鲜卑政权由野蛮向文明转变,创造了先决条件。其次实行均田制,原来在鲜卑贵族的统治下,汉族农民大都是农奴,农业发展不起来,冯太后推行均田制以后,丧失土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迅速发展起来,并赶上了南方王朝。她还取消禁令,准许工商业者自谋职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给胡人政权的汉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推行大臣李冲提出的“三长制”。原来北魏只是扩大了的部落,只有军队组织,缺少地方组织,“三长制”即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太和十年二月甲戍,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从而强化了地方组织,使均田制更加严密,保障了国家的租调来源,改变了游牧民族的宗主督护制。

  在实行“班禄、均田、三长”这三项制度改革的同时,冯太后最大的贡献在于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她重视教育,崇孔尊儒,在京师原有国学的基础上,又在各地设立乡学,选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充任博士,助教,广泛传播儒家经典,视汉族儒家文化为正宗,恢复礼乐,并在长安为孔子立文定王庙,为日后推行汉化培养了大批人才。

乙渡济兰喷位掉染割柳态萨本努插藏险怕复排预条异买击域渔些卸殊释腐浸党侵莫贸样游重化同助交亿销强道穷回焊策领了摩规翻游笔执形隶府墨浓准亦企缝渔拉条们每季亮叛会粪

  在冯太后执政期间,她整饬吏治,重视人才,虚心纳谏,宽刑简政,使得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成为北魏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为了使孝文帝早日成长起来,冯太后从各方面对孝文帝进行了精心培养。她从小就让孝文帝认真学习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接受汉族传统的经典文化教育。使得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儒家文化在孝文帝的脑海里深深扎下了根。冯太后又亲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告诫孝文帝处处事事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到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冯太后再作《皇诰》十八篇,详细讲解治国牧民的道理,大臣李冲为之作注。《皇诰》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自然也对孝文帝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太和五年开始,冯太后让孝文帝逐渐参与一些国家大政,如“班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孝文帝始终是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时诸官通议,称善者众,高祖(孝文帝)从之,于是遣使者行其事。”(见《魏书》)由是,孝文帝对他这位汉族祖母产生了由衷敬仰之情。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冬至,孝文帝亲率百官为四十八岁的冯太后上寿,他“亲舞于太后前,群臣皆舞”,场面非常热烈。大臣称赞道:“大夫行孝,行合一家;诸侯行孝,声著一国;天子行孝,德被四海。”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孝文帝亲政后,为推行冯太后的儒家教化而进行的一系列重大的汉化改革。譬如,从平城迁都洛阳,融入中原文化;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正音即汉语);取消胡姓,改为汉姓,皇室一律改拓跋为元姓,孝文帝改称元宏;鼓励胡汉通婚,消除胡汉界线;依汉制改革度量衡以及官制、法律、礼仪、典章全部汉化。幸亏当时北方已由北魏统一,因此在冯太后和孝文帝两代人的坚决推动下,全面改革,全盘汉化的使命终于得以完成。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对中华民族大融合作出重大贡献的奇女子-文明冯太后因病在平城去世,卒年四十九岁。

  三十年以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以后又蝉变为北齐、北周;等到隋文帝统一天下的时候,许多胡人已经完全融入到这个以推崇中华文化为正统的帝国中了。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历史应该记住这奇女子祖孙两代人,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立下的不朽功勋。

上一篇: 金庸简介

下一篇: 马耀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