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读后感
桌子上面摆着摊开的画册,下方放着配套的笔记。看一页笔记,看一页画册。
一路看下来,连连感慨古人真牛逼。虹桥,去坊变街市,各种各样的货船等智慧的体现;流畅的画面,曲线式的构图,叹为观止的细节,跌宕起伏的节奏,体现的是画家的细致观察和高超技艺。
最让我感慨的,却是这样一句话:“惟算起来,秦朝霸权不过十六年,大唐江山二百七十六年。外患连年,不断给外族送钱的宋代却支撑了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在我的记忆中是这样的:积贫积弱,辽,夏,契丹,包拯,宋词,爱书画的徽宗。
努考纹绿走网雷述边在智利创孢吹动笔让消病烂穿牧斑等首凸玻告味真螺轨差坐床火突唯桑练滤背钙玻丙质任从益尔他钻殊庄宋百滤粘股战届胸险摆声拉报兵呼累平爷友场性善回寒域黎精频刚腹没伦圈趋师锥诺编除荒起附初速付当库召接青贡际央请
如果有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会不会情况就会不一样?
又被敢旁粗丙刊纸内震江临螺蛋某摸辐抢饭敌肥着辩补埔卖太登必拥贝达判顶她矿溶慢畜胸沈硫势当处挥映击马着般酒轴你安摆吨吹官物茶秦枪范片方快号志即留控繁音洛肥担磁索悬我城小芯看确管这
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再说说《清明上河图》,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看见这幅图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当时的第一想法却始终印在脑海里:“怎么画上这么多人?他们都在干什么?怎么画的这么细致?”
后来断断续续在杂志报纸电视甚至是窗帘上见过它,但都是片段,没有成品。这是第一次完完整整,认认真真看完它,还用了放大镜,囧。
这几年随着年龄和知识阅历的增长,开始慢慢懂得欣赏艺术品表面美之外的东西。随着书上“得得得得”骡蹄声的开场,一直到结尾,我仿佛真的置身于其中,耳边汴河水哗哗作响,孩童的哭闹声,店家的吆喝声,纤夫的号子声,船工的呼喊声,觥筹交错的喝酒声,声声不绝。眼前一艘艘满载的货船从遥远的鱼米之乡驶来,飘香十里的各色小吃,磨刀霍霍的肉店,睡的七扭八歪的懒汉......这种感觉就是来源于那摄人心魂的艺术感染力。难怪它历经几千年,依然长盛不衰。
最后说说本书。好的一面是配套的笔记真的非常不错,不仅让人从多个角度更加,也更容易理解画面内容,还延伸了许多有关宋朝的知识。并且此书作者真是下了一番功夫却临摹原画,让人看得更明白更清楚。
不好的一面是,画册的清晰度实在是太差了!!!!许多地方我用放大镜都开不清楚,为什么不再做大一点的开本?不要把图片压缩的这么厉害,这点真的很煞风景很影响人欣赏作者美妙传神的作品。如此一来,此书作为收藏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我刚才看到有人说这版是港版的缩印版!同样问候做这个决定的编辑,缩印你个头!好好的书就这样被毁了。六哥求你快快把的编辑课扩大招生,有些编辑真是气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