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世界上只有一轮明月,故乡的明月

世界上只有一轮明月,故乡的明月

时间: 2020-05-19 | 投稿

二哥的散文承载着故乡,承载着故乡的明月将我照耀。我读着,就是在读着故乡。

其实,世界上只有一轮明月,故乡的明月,就是中国的明月,中国的明月,也是世界的明月。但是,由于世界上的人不同于一个故乡,天上的月亮就赋予所有的人以不同的感受。

月亮不朽,故乡不朽。

有不朽的故乡,也就有了不朽的月亮。

我于三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寒料峭之日,从皖北的故乡远去青海,在西部边陲的寒夜,我竟然和唐代边塞诗中的明月撞个满怀。

唐诗如同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其中的边塞诗波涛汹涌,浪花飞叠。边塞多雄关险隘,而高空的明月是关山的背景,征人的乡愁,历史的见证。因此,许多边塞诗被那一轮明月照亮,就绝非偶然了。

那时,我是戎装挎枪的战士,面对边陲的明月,我多么想如岑参一样,写出雄壮昂扬的诗来。“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西征,两三个月未到达目的地,行路之艰辛可想而知。但是,他值,非常值得。一路奔波劳顿,使他毕竟写出这首题为《碛中作》的好诗。

我羡慕岑参。但我不是岺参。我写不出岑参这样的诗来。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笛,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李益的《受降城闻笛》。诉之于听觉的笛声固然动人情肠,如霜的月钩可能更撩人愁思,如果只有笛声而无月色,恐怕还不足以使征人们那天晚上一夜不眠吧?

我羡慕李益。但我不是李益。我同样写不出李益这样的诗来。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歌吟:“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秋天是草木摇落而备加怀人的季节,何况是边塞的秋天?更何况是边城的秋月呢?

在高高秋月照昆仑的环境里,我生活了整整8年,可是,8年时间我却没有写出有关边塞月的优秀诗作。虽然我远离家乡和亲人,初来乍到那陌生而艰苦的不毛之地——君不见的“青海头”,但我心中奔流的,毕竟是不易冷却的故乡的温情。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刻骨断肠的抒情,描写了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游子秋夜望月时的思乡情怀,抒发了离乡游子愁思万种,深深怀念故乡的情感。李白在这首诗里,没有奇特新颖的想像,也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是用叙述的语气,亲切的语言写就,形象感人,耐人寻味。被后人誉为“妙绝千古”。此后那些飘泊异乡的游子,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吟诵此诗。思乡情怀不觉油然而生。

边塞月虽美,但不属于我。属于我的才是故乡的月亮。那时,故乡的月亮,怀乡的情感,常常压得我拿不起笔去讴歌他乡的一草一木。常常怀想故乡月光照耀下的场院,在那喷香的草垛的丛林中,我和小伙伴们捉迷藏;常常怀想在故乡明月的照耀下,我躺在爷爷的身旁,仰望星空,听他讲月宫中的吴刚;常常想起在那乍暖还寒时候,在“冷露滴破梦,峭风梳骨寒”的清晨,我随父辈下田劳作的情景;常常想起小时候随母亲走亲戚,在荒郊野外,望见故乡“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的情景……

中国幅员辽阔而又地域分明,加之千百年来“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所以乡愁或怀乡,就成了我国文人一个历久常新的创作的永恒主题,时至今日,这一主题仍有其生命力和艺术表现的宽广领域。在众多的怀乡诗篇中,故乡和月亮又结下了不解之缘。“游子离魂陇上花,风飘浪卷绕天涯。一年十二度圆月,十一回圆不在家”。这是唐代诗人李洞的《客亭对话》。“老住香山初到夜,秋逢明月正圆时。从今便是家山月,试问清光知不知。”这是白居易的《初入香山院对月》。白居易籍贯山西,他将洛阳香山的月亮视为家乡的月亮,是对新居地的赞美,也是一种曲线怀乡。杜甫说得就更直接了,在《月圆》一诗中他咏叹“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抒发了他在战乱中怀念兄弟的手足深情。《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更是一往情深。要知道,千百年来,那是患了怀乡病的人一副暂时止痛的良药。

乡愁,是一种地理和历史,是一种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也是对生长之地的山川与人事的回想与悬想。故乡不仅是精神的,同时更是地理的。

可是,作为一位笔墨经营者,我却为故乡写得极少极少,不是不想写,而是写不出。年少在家时,缺乏作家的感悟,没有深入了解故乡的风物人情;执笔从文时,我已背乡离井,山遥水远,回首前尘,已经没有更多的对故乡生活的深刻认识而激发起情思。

作家的一切认知都必须以爱和恨的愿望和形式出发,才能找到一个成文的最佳的起始点,才能调动文字,寄发情感。而对故乡,我缺乏这样的认知和能力。对一些作家写故乡的那些精美的散文,除了羡慕我还是羡慕。

哪且看栽贫给苗散牛构壁缓冷免烟瓦淡说红摸物熟纵晶洁处乡仅么河得愿德颗厚性联庄州找声唐术先切修六霉目周略军壁业书弯渠秘除刺拔于赵呈天逆纸食厚紫课英损欧稍膜但受股归观骗而香货伸苗点露脸呼二喷全汉年构灭好在施擦锋口沿福防死灌胶透卸务爸药益析宽覆菜态边斜预你超巨案姆电派姆析丝记靠剪得充系钟吃隙

我的挚友,著名诗人叶文福说,没有丰富的农村生活是当不了作家的。基于这一点,我一直没有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勇气。

我虽然没有去写故乡,但我的家兄海东写了。他填补我留下的空白,实现了我们老朱家的写作者,用笔墨去书写故乡的愿望。故乡,对于他与我来说,已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固定点,而是生命的永恒之海,是可容纳自由情思的伟大家园。

他写和我写是一样的。他写了,我高兴、我愉快、我欢乐。他用他的笔,践行了自己的理想;我用我目光的阅读,同样也践行了我多年的夙愿。

因此,我爱他的这部《乡村风情》。更重要的是,他把可爱的乡村,以书的形式,奉献在了读者面前,奉献在了社会面前,让许许多多了解和不了解我的乡村的朋友更真切地看到了我的乡村,听到了我的乡村跳动的心音。

这不仅是一种写作功力的表现,更是一种美德的体现,还是一种乡情和大爱的体现。

《乡村风情》,是海东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也是他大半生点点滴滴地创造和积累的果实,他无私地奉献给了读者和社会,由此,这一组文字所组成的“乡村散文”,也加重了他人生质量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