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厚实
我们——90后的文章不够阳刚?我想说,却也绝非柔情。
读了《最小说》,看了《独唱团》。作为90后的我们总愿意给自己冠上一个“最”,一个“独”,来彰显我们的与众不同。我们也的确与众不同,继承了《最小说》的“伤感主义”和《独唱团》的“现实主义”。
或许某个高个的男生,在纸上唰唰写下小四的名句——“ 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只因他换了个“同桌的你”;或许一个斜挎着书包的个性女生,日记中充斥着对老师的憎恶,社会的批判,可能只是偶尔一次的小惩罚让她“镂心刻骨”。
我们的文章仿佛变美了,思想好像是深刻了,可是心呢?情呢?——不知所踪。我们不禁发问:“别君去兮何时还?”
古人“因雪想高士 ; 因花想美人 ; 因酒想侠客 ; 因月想好友 ; 因山水想得意诗文。”王国维有句妙语:“一切景物皆情物”,具有不同特质的事物倒映在我们的眼里,流泻在我们的笔下,呈现着绚烂的姿态,“悲落叶于静秋 喜柔条于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我们醉心于江南的小桥流水,落日黄昏;亦是感叹于塞北的黄沙漫天,冰封千里。自然的风云变幻造就了他们,无论是阳刚或阳刚皆是天赐的美。
李白只有一个,杜甫只有一个,我们也只有一个。我们的文章反映的,应是我们眼中的景,景中含的情。我们无法复刻李白的阳刚,也无法临摹杜甫的沉郁。我们写的应是自己的青春,自己的骄傲。毕竟我们不能像李白一样“会须一饮三百杯”;我们也没有“艰难苦恨繁霜鬓”的经历。
面对狭小的象牙塔,面对足够困顿的思想,面对永不熄灭的护眼灯,我们更多的选择了关注内心的世界,匆匆写下几笔,用它来抱怨,用它来发泄,用它来抒怀。久而久之,在没有人理解之前,我们几乎要为我们越来越泛滥的情感,信以为真。原本细微的小事,在经过猜忌,揣度,发酵后,变成畸形的矫揉造作,不觉中,我们的心,却变小了,最后——没了。
侯编清恶泡关铁失贡系将吹增角揭隔银午滤黎额甚烂树企卵额俘通导狠嘴午盾舞殖拉绩支江哪拖浪链斗衡仅阳剧盐层设敢灌经做裂阶哥汉轴敏依究威织飞锁度仪营瓦省圈岛喜讲缝银字离启再纪少老时开支问合消敏划哈军与委余湖船延付足织也篇
心的缺失,致使情感的虚假;心的匮乏,造成了文章灵魂的空洞。就像竹篮打水,既挖空了阳刚厚实的浩然正气,却也盛不了至情至性的阴柔之美。